數字商科教師團隊

“數字商科教師團隊”整合我校商學院、經濟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等師資,是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科研成果豐碩、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中青年教師團隊。在團隊負責人黃先開教授等帶領下,團結奮斗、勇毅前行,先后獲批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并入選北京市高精尖學科、2022年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工商管理學科更進一步進入全國前列;實現了自主培養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零的突破;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0余個和國家級一流課程4門;獲批國家重大項目6項,重點項目4項,在管理學國際頂級期刊(UTD 24)、《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發表論文20篇。近年來,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科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整合計算機與統計學科力量,成立“數字商科與首都發展創新中心”和“數字未來中心”,積極實施商科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商科領域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數字商科”團隊先后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北京市高水平教學團隊。
一、建設舉措
舉措1:以德立身,打造以“名家名師,領軍人才”為核心的高水平的數字化師資團隊
團隊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統一,全心全意培養學生和青年教師,建設一支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師德高尚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團隊根據數字商科建設需求,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要求,堅持內培外引,建設高水平數字化師資團隊。一方面,開設數字化師資培訓班,對現有師資進行系統化培訓,提升師資的數字化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具有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技術等背景的復合型師資人才,加強數字化師資隊伍建設。同時,積極與互聯網巨頭、事務所等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校外導師,加強課程資源開發。此外,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青馬班培訓,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
舉措2:探索面向數字時代的新商科人才深度交叉培養體系,推進商科數字化轉型
基于數字時代商科人才需求,團隊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教學改革,一方面,重構面向數字化發展需求的人才深度交叉融合培養體系,從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三個方面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并形成完整可供推廣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剖析人才深度交叉融合培養課程體系改革路徑,深度融合數智化時代特色,基于數字化模塊、專業模塊、數字化+專業模塊,重構新課程體系,體現“數字+專業”的深度融合。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政產學研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通過與新經濟企業建立實踐基地、舉辦數字化創新大賽,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割裂問題。深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改革,通過數字化師資隊伍專項提升工程、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商科數字化創新實踐教學中心建設等構建一體化的數字化改革保障體系。
舉措3:建設以“思政引領、數智融合、國際導向”為發展思路,以“一流專業、一流課程、一流教材”為品牌特色的優質教學資源
團隊按照“思政引領、數智融合、國際導向”的發展思路,加強教研交流活動,通過聯合清華大學出版社、學堂在線、新道、華財多方教學資源,共同建設一流專業、開發一流課程、打造一流教材。同時,依托虛擬教研室,圍繞商科人才培養、智能化課程開發、優質化教材建設等重大問題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視頻、電子課件、習題試題、教學案例等方面形成優質共享的教學資源庫,共同打造精品教學資源庫、優秀教學案例庫、優質教材資源庫等,形成數字商科品牌優勢,以期通過發揮資源優勢,突破時空限制,打造輻射全國、形成資源共享的教研模式。
舉措4:立足中國管理實踐,深入開展扎根中國本土的學術研究,講好中國故事,服務社會需求
團隊深耕國資國企改革、消費大數據、大數據監管等重點研究領域,積極深化學術研究,服務政府部門監管和企業管理實踐。圍繞國資國企改革實踐,深耕國資國企研究領域,積極深入開展公司財務基本理論及在國資國企改革中的應用,重點圍繞股東,特別是國有股東在兩權分離基礎上形成的出資者財務活動、關系和行為,打造國資國企等重大話題的前沿學術研究陣地。圍繞消費大數據,依托工商管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開展交叉融合,研究數字消費理論與應用體系,搭建消費大數據的數據共享平臺。同時,積極推動學術成果轉化,服務監管需求。
二、建設成效
1.師風師德
團隊先后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和“北京市黨建研究會優秀成果一等獎”。人才培養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團隊負責人黃先開教授堅持以本為本,積極探索新商科人才培養改革,提出并實施數字商科教學系列理念,帶領“數字商科教學團隊”入選北京市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團隊成員謝志華、王斌、楊有紅、曹顯兵教授執教30余年,注重將專業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心有大我,關愛學生,忠心教育事業,榮獲財政部會計名家、北京市教學名師等稱號。團隊成員毛新述教授、倪國華教授,堅持立德樹人、學術創新和服務社會齊頭并進,注重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教育全過程,先后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

2.教育教學
團隊秉承黃大年教育精神和教學理念,積極推進專業與課程思政建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5本,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6門。積極響應教育數字化改革,推進數字商科建設,承擔“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路線:框架、內容及實踐”等省部級教改項目,在人民日報(理論版)發表系列改革文章;組織實施思政引領、數智融合、國際導向的商科一流本科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項目;設立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專業以及數字化管理、數字營銷、智能會計等專業方向;創建數字未來中心,構建學生能力矩陣圖,在數字商科領域獲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團隊與京東、阿里等電商深度合作,積極探索數字商科教學改革,提出“場景化教學”理念。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通過產學研項目提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在全國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獲金獎。

3.科研創新
團隊經過長期積累,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商科優勢,先后圍繞國企數字化轉型、數字消費、數字經濟等進行領域進行探索,并積極付諸管理實踐,建設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近年來科研項目立項屢創新高。龔六堂教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資本市場審慎監管的系統性風險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謝志華教授、毛新述教授、倪國華教授等累計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重點項目9項;團隊承擔其他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80余項,獲省部級領導批示15項,科研經費累計達3 000余萬元。團隊高質量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在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論文120余篇,毛新述教授、鄧春平教授等在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管理學國際頂級期刊(UTD 24)實現突破,在國內頂級期刊《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發表論文17篇,《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會計研究》《金融研究》等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45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

4.社會服務
團隊立足于中國管理實踐,借助專業優勢積極服務于政府決策,深度參與中央政府決策咨詢項目,發揮學科的宏觀決策價值功能。先后承擔3項財政部專項課題,負責相關準則應用指南的起草工作,為財政部關于會計準則、管理會計規章起草提供了理論依據。積極參加全國人大預算工委“國有無形資產管理與監督”項目,承擔國務院國資委“政府公共預算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關系研究”項目,為國資改革建言獻策。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積極推動“五子”聯動。承擔北京市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構建和近2 000億元財政資金的績效評價,系統總結提煉了北京市財政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典型經驗,為北京市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積極服務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大需求,對北京市商貿服務業發展的數字化戰略、運營管理模式、新型組織結構、協同治理機制等問題開展針對性研究,完成《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研究報告》,取得豐富成果。

5、團隊建設
團隊積極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形成了國資國企改革、數字商科等團隊。國資國企改革團隊依托省部級國有資產管理協同創新中心,獲批“國資國企改革與發展”北京市高水平科研團隊,發布《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培養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人選1名,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項,其他國家及省部級項目30余項,28項研究成果被國務院國資委、北京市國資委、北京市財政局、中央和省屬國有企業廣泛采用。數字商科團隊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中心”“消費大數據創新中心”“數字經濟研究院”,獲批“大數據技術與監管科學”北京市高水平科研團隊,培養引進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人,建立了農產品追溯和化妝品大數據體系,為首都食品安全的民生大計獻計獻策。圍繞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與北京市政府部門和商貿服務企業緊密合作,編制《2019-2020年首都“菜籃子”價格指數監測報告》《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服務業擴大開放和商務服務業發展規劃》,切實服務于首都“兩區”“三平臺”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