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起源于原北京商學院商業經濟系。196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7年被確定為原國內貿易部重點學科單位。1999年6月,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成立。2023年,原國際經管學院的數字經濟系、金融科技系并入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是北京工商大學辦學歷史最久的學院,也是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歷經數十載風雨洗禮,始終秉承“經世濟民、富國興邦”理念,踐行“勤學篤行、弦歌傳唱”精神,積累了豐富的經濟研究成果,為社會輸送大批優秀人才。學院立足北京、服務首都、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按照“一體兩翼”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持續推進商科數字化轉型,奮力創建“雙一流”學科,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水平,努力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一)精心打造一流專業,傾力培育卓越團隊
經濟學院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戰略新興專業2個。2018年應用經濟學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9年獲批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應用經濟學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全層次覆蓋。

學院現有教職工172人,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部級人才工程入選者3人,北京市“人才強教”拔尖創新人才和教學創新人才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3人,北京市優秀教師3人,北京市優秀德育工作者1人,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14人,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3人,獲實用新型專利者1人。10余位中青年教師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青年人才、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北京市教委“人才強教”項目和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項目。學院擁有來自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的校外實踐導師200余位。學院堅持開放辦學,聘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菲爾普斯教授和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教授等十幾位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學者為兼職教授,近年來先后選派教師80余人次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講學和學習。形成了名譽教授、兼職教授、校外導師和校內教師相結合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支撐體系。
(二)教育教學成果豐碩,精品課程屢創新高
近年來,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獲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項。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立項重點項目3項,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2項、優先關注課題1項,一般和青年專項課題7項。

學院不斷加強專業、課程、教材、教學團隊與名師的建設。獲批國家精品課程2門,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3門,精品課程3門,4部教材入選教育部“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保險學》《證券投資學》《金融學》等8部教材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1名教師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團隊獲批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金融學教學團隊獲批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三)建設多維培養體系,深化課程思政教學
深耕課程思政,全面修訂培養方案,梳理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價值引領功能,完善課程審核和評價制度,開展青年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基本功比賽、最美課堂大賽,提升教師課程育人能力。過去四年中,經濟學院十余名教師在校級課程思政、最美課堂等教學比賽中獲獎。各學系組織錄制“百年黨史與中國經濟發展”系列微視頻54個,建成《經濟學原理》《金融學》《保險學》等多門課程思政案例庫。

(四)推進數字商科發展,對接首都人才需求
經濟學院緊跟市場人才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不斷優化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方式。2022年增設數字經濟、金融科技本科專業,2024年申報數字經濟專業碩士點,突出“數字金融”“數字財稅”“數字貿易”等專業方向特色。落實數字化轉型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完善《經濟數據分析與Stata應用》《Python大數據分析》《社會經濟調查和數據應用》等課程,增加數字化交叉課程比例,同時對傳統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轉型升級。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熟練掌握信息科技、數據科學、算法和智能技術,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創新型數字商科人才。
二、人才培養
(一)開發多樣教學模式,聚焦實踐應用技能
學院引入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翻轉課堂等多樣化教學模式。鼓勵教師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需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院聘請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專家和知名企業的高管人員擔任客座教授,開展形式多樣的短期課程模塊,增強師生實時互動交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搭建政企實習平臺,產研融合激發創新
學院與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實踐機會。過去幾年,學院不斷提高實習實訓基地數量和質量。截至2024年,共有89家簽約實習實訓基地。學院通過“訪企拓崗”“企業調研”累計走訪百余家企業,覆蓋銀行、券商、保險、事務所等多個行業領域,多措并舉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三)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拓展提升全球視野
學院以結納四海、貫通中西為愿景,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水平。學院已與12個國家的22所知名高校建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普通交換生項目、本科雙學位項目、本碩連讀項目、暑期短期項目等。近年來,數百名學生赴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威斯康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樸茨茅斯大學,愛爾蘭考克大學、都柏林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交流學習或攻讀學位。

(四)貫徹全面發展理念,創新榮譽成果斐然
學院落實學校“三全育人”方案,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堅持課堂育人主渠道,落實“領導班子+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學生骨干+校外導師”六位一體的學風建設合力。實施“大一新生適應性教育、大二專業知識夯實教育、大三綜合能力提升教育、大四就業深造促進教育”的階梯式學風建設體系,推動形成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為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保駕護航。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學術講座、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豐富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2023年度,經濟學院在多項比賽創學校最好成績,如“挑戰杯”全國終審決賽獲主賽道二等獎1項、紅色專項賽道二等獎1項;“青創北京”2023“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特等獎3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19項、三等獎30項等。

三、科學研究
(一)與時俱進凝聚方向,“一體兩翼”書寫新篇
經濟學院緊密圍繞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導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強化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結合,致力于為行業和區域發展提供服務。學院依托“一體兩翼”學科群建設方案,以數字金融為“頭雁”,以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為“兩翼”,“雁陣式”推進應用經濟學學科群建設,并整合學院優勢資源,打造相應學科團隊。在全院師生的長期共同努力下,學院的標志性科研成果、高級別科研項目、橫縱向科研經費持續增長。
(二)科學研究深耕細作,學術影響日益拓展
近五年來,師生累計發表核心期刊論文500余篇,其中《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A類論文262篇,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Energy Economics等SSCI/SCI論文177篇,高被引論文8篇。學院于2023年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五年累計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56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4項);橫縱向課題到賬經費合計近7000萬元。學院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商務部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1項、“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論文獎2項、“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獎1項、全國服務業科技創新獎2項等。
經濟學院是“中國金融學年會”、全國財經高校財政教學研究會、全國財政教學研究會、北京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的理事單位和北京經濟學博士論壇的會員單位。為促進學術交流合作,奠定有組織科研良好基礎,學院主辦承辦了多項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學術活動,并逐漸形成了特色品牌,主要包括:貿易強國論壇、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研討會、The Energy Commodity Management Workshop、鯤鵬計劃系列活動等。
四、社會服務
(一)學術平臺匯集思想,服務首都建言獻策
近五年來,學院建設多個科研平臺承擔來自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北京市財政局、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機構的300余項咨詢課題。6份報告獲國家級領導批示,30余項成果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北京市政府等部門采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學院建有省部級科研平臺北京哲學社會科學首都商貿發展研究基地、中國商業聯合會消費者評價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圍繞首都商貿業發展、網絡零售、市場監管等重點問題開展研究,以服務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為宗旨,切實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首都“四個中心”及“兩區”“三平臺”建設。
(二)服務社會踐行使命,智慧助力共促繁榮
中國養老金融研究院服務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針對人民日益增長的養老和健康保障需求,開展養老風險管理與養老金融、健康保障與健康中國建設等方向研究。與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北京市保險行業協會及中國人保、中國平安、泰康人壽等近20家大型保險機構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
數字經濟研究院以國家戰略為指向,立足數字經濟時代前沿,聚集數字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與北京、河北、河南等地政府部門,以及騰訊研究院等行業組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發布《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發展評價報告》《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藍皮書,出版了《央行數字貨幣》等成果,引發廣泛關注。
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和鄉村振興研究院著力搭建“金融+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平臺,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與內蒙古、山西等地100多個縣鄉合作。連續八年聯合《中國縣域經濟報》發布《中國縣域金融生態環境指數報告》。在河北省滄州市等地助推企業發展“百千萬工程”,探索實踐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有效路徑。
巴基斯坦科技與經濟研究中心持續得到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巴基斯坦駐華使館等機構關注與支持,已成為中巴兩國進行科技、經濟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2019年成立“一帶一路”科技與經濟合作聯合培訓中心。連續8年舉辦“一帶一路”中巴科技與經濟合作學術論壇。線上線下累計培訓千余名國際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