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易新聞對“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簽約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2023年11月4日,“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成立,并于北京工商大學舉行簽約儀式。作為參加合作單位,北京工商大學郭建華校長、左敏副校長、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院長徐高鵬、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天暉,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馬振洲、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高榮、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榮小軍、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北京通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仲環等參加了簽約儀式并共同簽署了合作文件。
近年來,我國居民食物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了解,目前影響食物生產和供給的,不僅僅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更有地緣政治、戰爭、社會動亂、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宗教人文等社會治理方面的影響。北京工商大學在已有的食品大數據基礎上,通過國內權威科研院所及相關機構合作成立的“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將充分利用遙感數據、氣象數據、衛星數據和可收集,整理,統計的歷史數據等,建設并呈現系統化、數字化,智能化全球食物動態地圖。
據悉,該研究中心將利用參加合作各方在食物科研及創新、數據動態采集和挖掘利用、貿易及生產經營大數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物流及供應鏈研究等優勢,采用AI智能運算及監控等,實現對全球食物可持續產出和供給變化的動態感知,針對性地開展預測和演化過程的研究。
黨的“十九大”把食品安全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這充分說明了食品安全在我們國家政治和經濟中突出重要的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趙春江院士和何友院士在此次講話中都對該研究中心的成立和研究方向給予了肯定,并表示,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歷朝歷代都把“食”作為政務之首,只有保障老百姓吃飽飯,國家才能安定,社會才能穩定,黨和政府才有凝聚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他們認為,食品安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大食物觀基礎上的保障食物生產和供給的安全。通過對影響國內及全球食物產出和供給變化因素做出系統的梳理和研究,依靠建立數據模型和智能運算,對未來中長期食物生產供給前景做出預判和動態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重大。
新聞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