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人物

首頁» 新聞資訊» 北工商人物

【校友風采錄】張若冰:那些值得紀念的日子

                   

    張若冰:男,籍貫河南,出生于19775月,1996年考入北京商學院,現任共青團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

人生在世,總有一些日子是值得紀念的。這些日子,是用青春和激情描繪的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是用歡笑與淚水譜寫的一段質樸卻難忘的樂章。張若冰,1977年出生在河南,于1996年考入北京商學院(北京工商大學的前身),現任共青團北京市通州區委員會書記。他在歲月的驪歌中,找尋著自己記憶中永不退色的如花般燦爛的大學時光;他在經年的歲月里,用蝴蝶破繭的姿態投身到他的工作當中。

如花般燦爛的大學時光

張若冰在這里度過了他美好的大學生活。回味起來,幸福的笑容便浮上臉龐。大學四年里,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的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課外實踐。充實的課余生活總是最值得懷念的,“我是大一下學期到學生會工作的,同樣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感覺到領導對學生工作很重視、很支持,并且尊重青年人的想法和創造,學校盡可能地營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你在發揮聰明才智的過程當中提高能力。我覺得學生會的一些工作積累,對我走向社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接人待物、為人處世的方法,包括組織協調這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這個往日的學生會主席,并不提倡他的學弟學妹們盲目地去參加這些學生組織。他作為一個“過來人”,對自己的學弟學妹們有一些建議,“我覺得是否選擇去參加這些社會實踐和學生會工作,還是根據個人的特點。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和接受教育的過程、性格等因素都不太一樣。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是最根本的。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能用一個路徑去限制所有的學生。畢竟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有自己的特點。只要能正確的看待自己、判斷和決定自己。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要對自己進行充分的認識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如花般燦爛的大學時光里,張若冰最難忘懷的是香港回歸的喜悅、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氣憤、建國五十周年的自豪以及商學院、輕工業學院合并后的新奇。

1997年是個讓萬千中國人歡呼雀躍的一年,因為香港終于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而他在進入大學的第二年就碰到了如此大的國家事件,并且到天安門參加了聯歡活動。“當時能去參加的人不多,但是我比較幸運的去了,真是覺得很榮幸,很驕傲,也很自豪。”即使是現在,張若冰的那份喜悅之情依然是溢于言表。

1999年卻是一個喜悅與悲傷并存的一年,這是他進入大學的第三年。這一年的58日,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青年人的熱情瞬間被點燃了,他依然清晰地記著當時那番讓人熱血沸騰場景:“學生到美國駐華使館進行游行示威,青年學生的熱情讓我很難忘。在這之后東方時空對我進行了采訪,當時是采訪各行各業一些人的感受,我是到中央電視臺花園的小石桌上接受的采訪,我代表大學生做了一個表態,當然也是為了能夠引導大學生合理有序的表達愛國熱情。”他在說起這段經歷的時候低頭思考語速很慢,回憶到這里,他想起了那段令人憤慨的歷史,也想起了那時熱血沸騰的自己。

國人憤怒的心情還沒有平息,這一年的101日很快就到來了。人們暫時忘記了悲傷和憤慨,充滿熱情的準備迎接祖國母親的五十歲生日。“國慶那天,我穿著代表大學生的土黃色西裝走過天安門時,真是特別激動,也感到非常的自豪。我現在還保存著當時的衣服呢!印象太深刻了。”現在的他在說起這次游行時依然很激動。眼睛里閃動的是那份激情,是那份驕傲與自豪。

而由北京商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合并而成的北京工商大學也于這一年成立了。學校剛成立必然會經歷一個磨合期。但這種磨合期并沒有給他帶來什么影響。張若冰臉上帶著自豪爽朗的笑著說:“我可是北京工商大學第一批的畢業生啊!”他畢業于2000年,拿到的畢業證書上加蓋的是“北京工商大學”的印章,他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北京工商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

大學四年帶給張若冰的,是新奇,是喜悅,是自豪,是感動。那些日子,是定格在他記憶里的美好畫面,卻又鮮活到他伸手可觸。他深深留戀著這鐫刻在他腦海中的,如花般燦爛的大學時光。

如蝴蝶破繭的工作時光

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學生到社會人這樣一個角色轉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或許有過盲從,或許一時間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張若冰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對大學生而言,“擇業觀”的確立,往往決定了其就業的好與壞。“尤其是在北京這樣人才比較密集的城市,大學生就業的好與壞,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擇業觀。是一個‘一步到位’的問題,還是一個‘幾步走’的問題,這個選擇非常重要。”

因為自身職務的關系,他對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也是非常的關注。他力推大學生“村官”兼任村團支部書記的職務,是因為他覺得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是推動基層共青團工作發展的一個契機,農村基層共青團工作有人去干了。“事情是人干的。思路再好,措施再好,沒有一個好的干部隊伍來做,就不能保證它的落實。”他還特別贊同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孩子,要回到村里邊工作,因為他們熟悉農村的環境,對土地有感情,也真正能把自己的所學運用到農村發展建設上來,而且現在新農村建設,也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他給我們的建議是:如果有機會,大家都要深入到基層中去,接觸和了解群眾。這樣以后不管你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對社會的認知和對自身的判斷都會有一定的改變。

作為共青團北京市通州區委員會書記,張若冰看重隱藏在基層工作之中的廣闊的天空。北京市政府出臺了新政策,從2010年開始,黨政機關原則上不再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招收公務員,只有街道和鄉鎮可以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原則上區級以上級別都要從基層選拔干部,這就是政府給出的信號:要求大學畢業生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的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的進行積累。

張若冰會經常下到農村、深入到基層,與群眾進行溝通,了解群眾的需求。也是憑借這樣良好的社會認知、正確的自我判斷以及在工作中的一步一步的積累,張若冰的能力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現,多次獲得榮譽,他所管理的通州區,獲得“全國區域化團建設試點區縣”“全國農村青年中心建設先進區縣”“北京市團建設先進區縣”等榮譽稱號。他個人也獲得了“全國服務農村青年增收成才先進個人”“全團調研貢獻獎”“北京市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個人”“個人三等功”“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而這些也正是他用盡心盡力的工作態度,和勤勤懇懇的工作表現所換取的。

有人會覺得張若冰仕途順利,可是職位升遷的背后,他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少努力又有誰看得到呢?張若冰的工作很忙,常常開會開到很晚,閑暇的時間不多。從通州區民政局的科員到現在的共青團通州區委員會書記,隨著職位的升遷,工作的內容自然也就多了,所要顧及的面也就廣了很多。工作是越來越忙了,但是他依然沒忘記繼續充實自己。他利用為數不多的閑暇時間,到中央黨校在職攻讀“法學理論”碩士學位。正是因為他有這種不斷學習的熱情,才會在工作中有相當優秀表現。經通州區委推薦,他先后參加了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局級及其后備干部英語強化培訓”和“北京市第29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從20092月開始,他還到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進行了掛職鍛煉。這不僅是提高他自身的能力,使他能夠更好的為廣大人民服務,也是組織對他的信任,是對他辛勤工作的肯定。

沒有破繭的痛苦,哪來蝴蝶的絢爛?沒有超出常人的付出,哪來超出常人的成就?我們總在贊嘆珍珠的美麗,卻看不到河蚌打磨沙粒的辛苦;我們總在贊嘆演員的技藝精湛,卻看不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

對北京工商大學六十年大慶的祝福

可以來懷念的日子有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亦有對未來美好的期許。“我在北京工商大學建校六十周年之際對學校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它發展的越來越好,六十年是一個甲子,站在一個新起點,我希望學校不僅僅創造一個六十年的輝煌,而是能夠創造更多的輝煌。希望學校可以成為一個走向國際,走出中國的名校。這也是我們所有校友的一個愿望。我時刻眷戀著我的母校,終身感謝我的母校。”

編輯按語

在采訪過程中,通過與張若冰的交談,發現他特別的熱情、健談。每每說起在學校里的點點滴滴,他總是滔滔不絕,一臉幸福。從他的話語中可以感覺到他對母校深深的眷戀,以及對校園生活的懷念;而從他說話的語氣中,也能感覺到他的沉穩與大氣。 我們相信:那些難忘的日子將永遠激勵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