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一早,良鄉校區學生活動中心大廳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來自各學院200多名學生、教職工手持身份證正在等待參加義務獻血。學生處處長呂素香、商學院黨委副書記樊江濤到現場進行了慰問。本次獻血活動由學校紅十字會主辦,商學院承辦。學生處、團委及商學院相關工作人員到現場組織。
今年有15名師生捐獻了成分血,這也是我校首次參與成分血捐獻。機采成分血是指把健康人捐獻的血液,通過血液分離機分離其中某一種成分(如血小板、粒細胞或外周血干細胞),儲存起來,再將分離后的血液回輸給捐獻者體內。健康人捐獻血小板后,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數量仍在正常范圍內,且捐獻72小時內可以恢復到采前水平;在捐獻過程中,使用的套材均為全新一次性的、經嚴格消毒的密閉管道套材,無交叉感染的可能,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作為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和北京各大高校開始逐步推廣的一種更為科學的獻血方式,成分血捐獻在實際用血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利用血液資源,同時產生較小的副作用,身體恢復也比獻全血要快,目前國際上輸成分血的比例已經達90%以上。在北京進行的是血小板的捐獻。血小板臨床需求較大,可以讓凝血障礙的病患得到很大的幫助。作為捐獻成分血的教工學校醫院樊國升大夫說:“我也多次獻過全血,第一次捐獻成分血,只是抽血時間長了一些,并沒有特殊的感覺。而且捐獻成分血可以有效地利用血液資源,幫助更多的人。”
除了參與成分血的捐獻,218名師生參加了全血的捐獻。記者走到排隊等待獻血的同學中間,詢問到他們為什么要來獻血時,同學們普遍認為獻血是對自己和對社會都有意義的事情。
“獻血,可以在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自己有余力,自己就有一份義務。”來自工商153的王洪梅雖然是女生,對針和血都有一些輕微的害怕,但是她依然堅持要來,她從小就很羨慕可以獻血的人,很憧憬長大之后也去為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對于她而言,這可以作為一種成年的儀式,也可以作為她成年的驕傲。
除了大一新生,大二、大三的學生也積極參與到獻血隊伍中。來自經濟132班的黃帆帆同學,從大一開始就養成了每半年就要獻血一次的習慣。“獻血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每個人如果身體沒問題,就不應該拒絕去獻血。”對獻血的自身認識使他即使在大三課業繁忙之中,也會騰出時間排隊獻血,他憧憬著對社會做貢獻而獲得的充實而美好的靈魂。
相對于漫漫獻血“大軍”,為此奮斗的志愿者也許并不引人注意。來自商學院的志愿者身著紅馬甲在隊伍的前后穿梭,不僅要給每個前來排隊的人發號碼,發獻血小冊子,發需要填寫的表格,還要給每個人檢查證件,幫忙整理隊伍,安撫未能順利獻血同學的情緒。在獻血大廳的志愿者則要完成清點獻血者人數,給獻血者發放補給品,獻血證等一系列工作。做著比同學們更多的準備而甘當幕后英雄,他們的工作態度也令人心生敬意。
不知不覺快兩個小時過去了,更多的人終于不用頂著寒風排隊而進入了大廳。由于獻血的要求是必須空腹,不少同學也在寒風中餓了兩個多小時,學校專門準備了小面包和暖暖的糖水,獻血結束后志愿者就馬上送到同學們手中。
據悉,經過相關檢查,本次共233名師生參與獻血活動,其中捐獻全血的學生216人、教職工2人,捐獻成分血的學生14人、教職工1人。本次共采集全血43800毫升,成分血6000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