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學綜合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10月27日晚,學校2015級新生“致知學堂”于良鄉校區A報告廳開講。黨委副書記張德玉、副校長謝志華出席開講儀式。教務處、學生處、黨委宣傳部、團委、工會、保衛處、后勤處等部門的負責人與近900名大一新生參加了講座。開講儀式由教務處處長魏中龍主持。
張德玉副書記為本次“致知學堂”開講致辭。他介紹了“致知學堂”系列講座活動舉辦的意義和目的,對活動籌辦單位和即將開講的教師表示感謝,對廣大2015級新生的熱情參與給予肯定。他談到,“致知學堂”取義來自《大學》,希望同學們理解《大學》八目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他談到,學校高度重視對大一新生的引導和廣大學生的培育,多舉措在學生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開展的晨讀晨練、集體晚自習等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校面向大一新生開設“致知學堂”,整合校內外資源,力圖通過系列高端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進一步營造學術氛圍。他希望所有新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規劃好學習和生活,在四年大學時光中學有所成、學有所獲,并預祝“致知學堂”圓滿成功。
開講儀式后的首場報告由副校長謝志華講授。謝志華教授以“回歸學習的本質”為題,通過大量的事例、縝密的邏輯,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學習本質的深刻內涵。他認為,學習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要自己想學習。學到的知識要做到隨時能夠拿出來用,并且用的恰到好處,而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發自內心的主動去學習,而不能讓學習處在外在強制,這樣才能夠回歸學習的本質。學習的本質是感到差異的存在,因為發現差異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去彌補差異。他強調,大學是一個交流的平臺。人群密集度越高的地方,差異度就越大,競爭壓力也會越大,這就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學習。他認為,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人的四個層次:他我是他人心中的我、本我是回歸自我、超我是一種高度的融合、無我是天人合一。提升自我必須要通過學習。他闡述說,靜思、默想也是學習的方式。當你看到別人在做什么,你就會心動,然后會默問自己的差異,進而學習。學習的本質不是外化的目標,而是學習根植在知識背后的東西。當知識遺忘的時候,依舊是學習的過程,因為只有當一件事物刻骨銘心,才會從中獲取經驗。
謝志華副校長談到,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從認知世界到表達世界再到創新世界。大學生要通過知識的學習認知背后的世界,看到概念背后的世界,了解熟知語境,尋找概念背后事體的存在狀態。而表達是一種語際轉換,要把看到的事物表達出其定義狀態。人與動物的差別在于人可以制造復雜工具,尤其是語言文字,可以通過書本的形式,使更多的人學習到知識。他談到,創新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對已有概念的補充和完善、糾正原來錯誤的東西以及原創性發明。創新是發現差異并解決差異,它的層次來源于差異。希望同學們學好知識,學會應用,勇于創新。
本次報告會由教務處胥陽主持。報告結束后,現場學生根據自己對講座中關于學習本質的詮釋談了個人看法、感受,并提出了問題。謝志華副校長一一進行了解答,與同學們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
活動結束后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同學,同他們交流了聆聽此次講座的感想和收獲。工商152班的王博瑤同學說:“對于為什么學習、學習的本質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后要盡量提高自己的境界,講座讓我收獲很大。”來自傳媒152班的鄒萍萍同學認為:“大學的學習不僅要為了一張文憑,更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什么,謝校長對于學習本質的講解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工管151的李佳鑫同學談到,通過謝校長對于學習本質的論述,明確了自己的學習方向,對于接下來將要學習更多豐富的知識而感到非常期待。
此次“致知學堂”講座,同學們普遍反映對于學習本質的思考更多,也增加了求知道路上的動力,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對大學全新的學習生活有了一個再認識和思考。希望在接下來的講座中,同學們有更多收獲。愿“致知學堂”助力更多學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