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上午,我校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應邀給來自世界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的50多名政府商務官員講授《中國批發與批發交易市場》。該課程是由商務部主辦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商業規劃與商品市場開發與管理官員研修班》的重要內容。
洪濤給外賓講授了批發交易和批發市場及中國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場體系。批發交易是批發交易主體從生產商或其他經營商手中采購商品,再將其轉售給商業用戶及其他業務用戶,供其轉賣、加工或使用的大批量商品買賣方式。批發交易市場是一種具有快速聚散功能的市場基礎交易組織,適用于農副產品和工業品的批發和零售經營;在我國,批發交易市場一般分為中央批發市場、區域性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以及大量的農村集貿市場等多個層次;批發交易市場不是一種零售業態,而是一種提供商品交易的組織形態,是經營商戶、管理商戶、服務商戶的一種經營組織形態。
洪濤對我國的批發交易市場幾十年來的發展軌跡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1956—1978年即改革開放前的15年里,我國曾三次關閉農貿市場,改革開放之后,集貿市場被賦予合法經濟地位,但仍經歷著一個“時關時開—到常年開放”的曲折發展過程:1979—1984年,為集貿市場正名,并給予合法的地位;1984—1992年,隨著我國取消一些農副產品的統購和派購,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始起步;1992—1998年,批發市場數量型擴張時期 ;1998—2000年,我國批發市場由數量型擴張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發展;2001—2004年,國務院決定進行“市場經濟秩序整頓與規范”,并將集貿市場作為治理整頓的重點;2004年12月11日以后至今為第六階段,至2007年底,我國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9萬個,其中億元以上交易市場4121個,交易額超過4.4萬億元,交易在百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有71家,預計全國2008年將超過5.1萬億元。
洪濤指出,自1992年以來,我國商業批發交易的對外開放也經歷了四個階段:從1992—1999年的對外限制批發階段到1999年6月至2003年底在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個直轄市分別試點建立一家中外合資商業批發企業階段;2003年底-2004年12月11日期間為我國對外開放批發市場領域的階段,2004年12月11日后,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進入全面開放時期,2005年外資批發企業明顯增加。我國至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批發交易市場。
在授課的過程中,洪濤還向各位商務官員介紹了義烏小商品城、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向大家展示了本次奧運會期間老布什總統、羅格夫人以及奧運會名將費爾普斯的母親在北京秀水街市場、紅橋珍珠市場購物游覽的照片,給外賓演示了“鄭州價格”,在座的各國官員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討論期間,不少官員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提問,洪濤一一予以滿意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