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首頁» 新聞資訊» 綜合新聞

【致知學堂】劉紅菊談藝術的本質存在

    

1215日,《致知學堂》第十二講邀請了我校傳媒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劉紅菊副教授,以“藝術的本質存在”為題在良鄉校區進行專題講座。講座以同步直播形式開展。

劉紅菊圍繞藝術作品的存在理由,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藝術作品存在于作品的內在視域中和藝術作品的接受四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講述。對于藝術作品存在的理由,劉紅菊副教授指出,藝術的魅力是讓人在偉大的藝術作品的意象中獲得自我觀照。她以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和岳飛的詞作《滿江紅》來具體舉例說明。《蒙娜麗莎》表現的是現實中即平凡又優雅的女人,體現著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是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而《滿江紅》通過“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等意象來抒發了岳飛當時的情感。

劉紅菊談到,要了解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藝術家。她指出,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家,首先必須是匠人。匠人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有特定的條件,受特定的訓練,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對于偉大的藝術作品而言,并不是對先前作品的模仿,而是有著感人的獨創性。創造性的想像力來自于情感的深沉與澎湃,既要處在實際生活的沖突與磨礪中,又要能夠超然物外,把具體生活感受上升為對人類處境之真相和意義的領悟,同時仍須習得前人技巧。

劉紅菊解釋了藝術的內在視域和外在視域的區別,她表示,內在視域之構成,是作品之真正的制作性存在的完成。內在視域的大小,就是“境界”大小,作品的內在視域才是藝術批評、藝術評價的真正對象。對于藝術作品的接受,劉紅菊談到,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其不朽的一面在于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擁有生命力,作品的接受者始終處在歷史之中。

最后,劉紅菊談到,真正的藝術作品的本質存在,并非在于作為客體提供給我們審美滿足的“工藝學”意義,而是推動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達到自覺。偉大的藝術作品令人的生存體驗在藝術作品的意象世界中獲得自我觀照,而它的本質是真理的發生,這也是人類生活在根本上需要藝術的原因。

整場講座內容豐富、深入淺出,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對藝術的本質存在的理解和認識,與會學生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