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動態(tài)

首頁» 新聞資訊» 校園動態(tài)

烽火記憶叩響青春心弦:一場跨越時空的信仰對話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辦

烽火歲月,激蕩著不屈的靈魂;時代洪流,呼喚著信仰的力量。9月24日,一場以“偉大抗戰(zhàn)精神”為主題的深度對話,在北京工商大學的校園內(nèi)拉開帷幕。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宣講員,懷揣著飽含深情的講述,以及珍貴的歷史影像與實物故事,穿越時空的阻隔,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歲月,重新鮮活地展現(xiàn)在200余名師生眼前。

作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信仰行系列巡講的重要一站,北京市“偉大抗戰(zhàn)精神”百姓宣講團的六位宣講員,或從抗戰(zhàn)時期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與革命先輩堅定不移的忠貞信仰出發(fā),或結合新時代下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案例,層層遞進。他們拋卻華麗的辭藻,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最真實的細節(jié),還原了歷史洪流中的關鍵瞬間。宣講內(nèi)容沿著“烽火歲月中的堅守”至“和平年代的擔當”這一清晰脈絡,步步深入,引人入勝。這種“面對面”的真摯交流,讓在場的師生們仿佛親身觸摸到了偉大抗戰(zhàn)精神穿越時空的生命力,也讓信仰蘊含的強大力量,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年輕的心田。

  紅色馬安的“兩面錦旗”

劉金玲 房山區(qū)委黨校講師

 房山區(qū)委黨校教師劉金玲,娓娓道來馬安村那兩面承載著血淚與榮耀的錦旗。這個被譽為“抗日模范村”的村莊,曾傾盡全力支援抗戰(zhàn),用鮮血和生命守護家園。而今,昔日的戰(zhàn)場已蛻變?yōu)閻蹏髁x教育基地,紅色文旅更是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蓬勃生機。劉老師眼中閃耀的欣喜,是對英雄土地浴火重生、煥發(fā)新生最生動的詮釋。

  吉鴻昌 永遠的英雄

林漢京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志愿講解員

70歲的林漢京,以14年的志愿講解歷程,動情追憶吉鴻昌將軍“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凜然正氣。他用激蕩澎湃的聲音,向師生們講述了這位將軍堅決抗戰(zhàn)、英勇殺敵,將民族氣節(jié)鐫刻在生命中的不朽篇章。“吉鴻昌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這句話,不僅僅是林老個人的情感宣泄,更是對無數(shù)像吉鴻昌一樣,為民族獨立獻出一切的英雄的深情致敬。

  “731” 不能忘卻的烙印

吳怡萱 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

“別回頭,往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別忘記,來時路,有民族苦難,有國仇家恨。”哈爾濱人吳怡萱,以一句深情的寄語,觸動了全場師生的心弦。作為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志愿講解員,她以沉重而堅定的聲音,揭露了日軍以中國人為“材料”進行活體實驗、實施細菌戰(zhàn)的滔天罪行。她呼吁青年一代,要勿忘國恥,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將這份沉痛的歷史,化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磨刀聲聲鑄脊梁

李鐳  首鋼集團退休干部

首鋼退休干部李鐳,生動講述了石景山區(qū)模式口與二十九軍大刀隊的淵源。當?shù)刳w家大白墻的鐵匠鋪,為大刀隊打造“無極刀”,鄉(xiāng)親們不分晝夜地磨刀,用最樸實的行動,鑄就了抗戰(zhàn)的精神脊梁。這平凡的磨刀聲,正是軍民同心、抵御外辱的有力回響。

  抗戰(zhàn)時的一臺木質(zhì)印刷機

楊舒惠 北京印刷學院研究生

 北京印刷學院學生楊舒惠,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晉察冀日報》一臺歷經(jīng)磨難的木質(zhì)印刷機的故事。為了適應轉(zhuǎn)移,戰(zhàn)士們將沉重的印刷機改造成了30多公斤的棗木機,一路背負轉(zhuǎn)戰(zhàn),卻從未停止印刷。這臺機器,不僅是抗戰(zhàn)宣傳的利器,更見證了共產(chǎn)黨人頑強不屈的精神,激勵著后人傳承奮斗的火種。

  黃河之聲:從抗戰(zhàn)怒吼到復興強音

叢榕 中國音樂學院鋼琴系教師

 作為中國音樂學院派駐陜西延安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宣講師,叢榕帶領師生們回溯了《黃河大合唱》那激蕩靈魂的誕生歷程。它不僅是一首音樂作品,更是刺向侵略者的利劍,是億萬中國人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戰(zhàn)歌。她深情地說道:“八十年間,《黃河》的怒吼從未停歇,它從民族救亡的號角,已然化為民族復興的磅礴樂章。那奔騰的旋律,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持續(xù)激蕩著中華兒女的奮進豪情。”

宣講的尾聲,一段深情的旋律悄然升起,將全場的氣氛推向了最高潮。在叢榕老師的指揮下,全體師生代表肅然起立,齊聲合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刻,音符是精神的傳遞,是信念的回響,是熊熊燃燒的火炬,信仰的情感在歌聲中得到了最直接、最淋漓盡致的抒發(fā)與升華。

  “先進人物面對面”的座談會

宣講報告落下帷幕,一場“先進人物面對面”的座談會隨即開啟。師生代表與宣講團成員圍坐交流,氣氛熱烈而融洽。同學們踴躍分享聆聽宣講后的深刻感悟,宣講團成員則結合自身經(jīng)歷,耐心解答青年學子的疑問,鼓勵大家將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行動中。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的張清然表示:“歷史不容遺忘,精神必須傳承。作為一名青年學生,我將牢記這段歷史,并努力將這份寶貴的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語言與傳播學院的張佳烜則由衷感嘆:“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真切觸摸到了那段烽火歲月中的軍民同心、英烈不屈。這更讓我清醒地認識到:銘記歷史,并非沉溺于傷痛,而是要以史為鑒、汲取力量。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主動扛起傳承的重任,將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轉(zhuǎn)化為奮進的動力,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挺膺擔當,讓英雄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永續(xù)新生!”

  使命在肩 青春永燃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精神為炬,可照前程。此次宣講會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歷史回望,更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我校將持續(xù)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從抗戰(zhàn)精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自覺做紅色血脈的守護者、實踐者與傳播者。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北工商人必將把澎湃愛國情轉(zhuǎn)化為堅定不移的行動自覺,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來源:校團委

編輯:曹薇

審核:王遠芳

審定:單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