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動態

首頁» 新聞資訊» 校園動態

《大學生》雜志報道我校大思政實踐育人成果

2025年7月,《大學生》雜志在“實踐尋真知”專欄報道我校大思政實踐育人成果,由我校師生撰寫的4篇文章《行走思政課 實踐育新人》(作者:校團委書記 單紫薇),《專業深耕鄉土,實踐育就棟梁》(作者:食品與健康學院團委書記 朱晨晨),《桃酒香里的青春實踐:一群釀酒青年的鄉村振興答卷》(作者:食品與健康學院本科生 王碩),《實踐出真知:以桃酒釀造助力鄉村振興》(作者:食品與健康學院本科生 蔡俊航),充分展現了學校深化“工商一體化”育人理念,將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相結合的育人成果,全文如下:

行走思政課 實踐育新人

作為北京工商大學(簡稱“北工商”)培養成長起來的團干部,我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北工商青年在“大思政”實踐育人的廣闊天地中成長蛻變。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將社會實踐深度融入大思政工作體系,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打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實踐平臺。在“中國式現代化,北工商青年行”主題實踐中,我們以思想淬煉為根基,引導青年筑牢信仰之基;以專業賦能為路徑,助力青年在基層施展才華;以成果轉化為目標,推動青年在科創報國中跑出加速度,讓青春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中閃閃發光。

鑄魂育人:讓思政課在祖國大地上生動展開

在北工商,社會實踐從來都不是簡單地走走看看,而是一堂堂行走在祖國大地上的思政課。每年,我們精心組織“百個實踐團”奔赴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圍繞“國家、首都、人民”三大主題,精心設計12個“青”字號行動計劃,足跡遍布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這不僅是知識的實踐,更是理想信念的淬煉,是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血脈的生動體現。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校園里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學校黨委書記沈千帆與青年師生圍坐在一起,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沈書記為師生代表贈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二卷兩本書,并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能從書中汲取力量,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在梁家河的奮斗精神,在廣闊天地中施展才華?!蹦且豢?,同學們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們知道,這不僅是一份贈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冀望。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許睿寧是眾多參會青年中的一員。當他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回信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暗阶鎳腿嗣褡钚枰牡胤桨l光發熱”這句話如同一把火,點燃了他心中的激情。他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報名了西部計劃志愿者,“‘共同富裕’不是口號,而是需要無數青年扎根基層、躬身實踐的使命。西部的教育提質、產業升級、生態保護亟須我們這樣的青年力量注入。我愿做一顆‘螺絲釘’,扎根西部,為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span>

在上?!缎虑嗄辍肪庉嫴颗f址,學校黨委副書記李中奇帶領“追光鑄魂·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求索實踐團的成員們重溫入黨誓詞,重憶入黨初心,“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匯成一股股聲音的洪流,表達了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進一步堅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與決心。

實踐團圍繞思想力、學習力、行動力、領導力、引領力、創新力六大能力18項核心素養,設計了理論自學、小組互學、實地講解、微黨課等多項實踐內容,前往上海、嘉興、昆山、安吉、杭州五地,深入探訪偉大建黨精神、改革開放精神、企業家精神以及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的“‘普’語揚帆助振興”實踐團在新疆和田地區的實踐場景,至今令人難忘。在和田的街頭巷尾,實踐團成員們手持推普調研問卷,耐心地向當地民眾詢問。他們走進學校,組織當地青少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推普+”系列活動。在“紅色經典朗誦會——毛澤東詩詞賞析”活動中,孩子們用不太標準但充滿感情的普通話,朗誦著一首首經典詩詞,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拔业拇髮W夢”分享環節,實踐團成員們講述著自己的求學經歷,激勵著孩子們努力學習,走出大山。“普法于心守法于行,共筑未來法治夢”活動中,生動的案例講解讓法治觀念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造‘芯’之路”“數字知識教育科普”等活動,更是打開了孩子們探索科技世界的大門。實踐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引領,將數字知識融入推普教育,在和田的土地上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廖承禹作為校團委學生兼職副書記,每年都積極參與校團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實踐團。在云南騰沖司莫拉佤族村,他看到村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的囑托,以“非遺工坊”傳承佤族織錦技藝,依托生態茶園發展觀光農業,昔日的貧困村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廣西脫貧攻堅示范村,他深入調研“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模式,深刻體會到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轉化背后基層黨組織的堅韌。這些鮮活的實踐經歷,讓他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馬院學生,他還將調研見聞轉化為“微宣講”案例,讓更多同學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就在身邊。從實踐隊員到帶隊骨干,身份的轉變讓他對“服務”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在組織社會實踐時,他和團隊成員們曾為如何讓實踐成果不流于形式而苦惱。后來,他們聯合電商專業同學為騰沖當地設計農產品包裝、搭建直播平臺,用專業知識回應群眾需求。他感慨道:“青年的成長,就是要在‘知’與‘行’的互動中找準坐標,既要能鉆研理論,更要能踐行初心。”

專業賦能: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綻放光彩

北京工商大學主校區地處房山良鄉大學城,服務鄉村振興有著天然的優勢。我們踐行“屬地有需求、青年有作為”的使命擔當,按照“建橋梁、創品牌、拓成果”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動員黨員先鋒、團員青年走進街道、社區、村鎮、企業,推動校地在多個方面實現共贏,讓青年學子的專業知識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得以施展。

校團委堅持“問需于屬地,問計于青年,問效于行動”,在服務鄉村的過程中成立校地聯合功能型黨支部、團支部,以輪值方式提供訂單式服務。各學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精準對接鄉村需求。商學院利用旅游管理專業開展文旅培訓,深挖旅游資源;食品與健康學院圍繞產業需求開展調研,助力鄉村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設計與藝術學院發揮設計專長,打造文創旅游、特色農產品包裝;法學院深入農村基層開展普法宣講、法律援助,助力法治鄉村建設。

在黃山店村,商學院大二學生張楚佳的故事令人動容。這已經是她第五次跟隨學院社會實踐團隊來到這里。她擔任直播帶貨和文旅宣介小組負責人,在直播間里,聲卡設備的聲音與山間的蟲鳴鳥叫相互交織,智能監控系統的數據流與村民手工制作的黃櫨花餅香氣融為一體。他們設計的AI虛擬助手“櫨嚕?!?,成為千年古村的數字代言人;開發的智慧旅游系統,讓游客在村里的停留時間延長了1.5倍。張楚佳感慨道:“當青春與綠水青山相遇,當數字商科與鄉村振興交融,我創造的不僅是商業價值,更是這個時代最動人的中國溫度?!?/span>

“青振黃山店,數商賦新能”實踐團在黃山店村建立起“需求診斷—方案設計—技術實施”的系統化幫扶機制。團隊成員們進行了30余次跨學科研討,每一次研討都充滿了思維的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他們開展了20余次實地調研,用腳步丈量出鄉村的真實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課本上的品牌定位理論轉化為“黃櫨花開”區域公共品牌,市場調研方法用于挖掘非遺產品的現代價值。他們搭建起“數字營銷+基層治理”的立體模型,地埋式凈化處理裝置每年為村集體節約水費12萬元,“海綿社區”治理模型解決了雨季內澇問題。新媒體矩陣不僅帶來了流量,更成為文化傳承的數字化載體。

直播間里,“00后”主播用新時代的語言解說非遺技藝;短視頻中,大學生用無人機航拍記錄古村的變化。當文創消費突破人均400元,農產品銷售額實現30%增長時,這些數字背后是228名師生跨越4000公里留下的青春足跡,是20萬余字城鄉融合案例庫中凝結的實踐智慧。黃山店村張進剛書記激動地說:“有你們的問診把脈,群策群力,一定能打造更響亮的黃山店名片!”

設計與藝術學院的“青繪京彩?筑夢京西”實踐團深入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田莊村,用設計為鄉村賦能。在田莊村的街道上,實踐團成員們拿著畫筆,在墻體上精心繪制著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原本單調的墻面變得色彩斑斕,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為農產品設計精美的包裝,讓農產品不僅有了好看的“外衣”,還提升了附加值。他們為村民拍攝肖像照,用鏡頭定格鄉村的美好瞬間。2024年,學院累計開展20余場活動,參與學生超過300人次,服務社區居民500多人次,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北工商青年們一波接著一波,展現出強大的接力力量?!?0后”學生黨員帶動“05后”入黨積極分子和團員,大家在了解國情、社情的過程中,樹立起深厚的人民情懷,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實干家。

科創報國:讓成果在服務民生中落地生根

學校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緊緊圍繞學科特色,依托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多個優勢學科,形成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導向的科創實踐項目。青年師生以“挑戰杯”等創新創業項目成果轉化為牽引,按照“地方出題,學校答題”模式,通過“揭榜掛帥”科創競賽平臺,破解鄉村振興發展難題,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科創報國的道路上勇挑大梁。

在2024年第十九屆挑戰杯“揭榜掛帥”專項賽終審決賽現場,氣氛緊張而熱烈。當主持人宣布“擂主——北京工商大學團隊”時,劉書琦團隊的成員們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相擁在一起。幾個月夜以繼日的奮斗,無數的汗水與努力,在這一刻終于得到了回報。這支團隊由來自食品與健康學院、商學院以及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的10位同學組成,他們專業互補,在原有研究基礎上不斷尋求突破。

回憶起項目的研發過程,團隊隊長劉書琦感慨萬千。他們在對行業進行分析研究時,敏銳地發現國家蛋白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嚴峻。據數據預測,2025年全球肉制品市場將出現高達一億噸的需求缺口。于是,他們決定研究合成蛋白肉來解決這一問題。然而,項目一開始就面臨著諸多質疑。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合成蛋白肉與普通的素食產品沒有區別,甚至有人認為它不健康。但團隊成員們沒有退縮,他們獨具慧眼,捕捉到國外市售產品在我國存在“可食化不佳”的關鍵痛點。他們另辟蹊徑,運用微生物發酵原料、生物合成酶以及生物合成技術三項核心技術構建替代蛋白肉,并通過定向多級擠壓、多組織結構模擬、高壓場耦合重構三個核心技術進行改進。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調整,他們終于攻克了可食化差的難題,創新性地打造出具有中國餐飲特色的合成蛋白肉。這種合成蛋白肉可以切丁、切片,還能烤、燉、蒸,消化吸收性能好,脂肪含量低,滿足人體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與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完美契合。

如今,團隊所研究的產品已進入市場,由植物肉(杭州)健康食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生產,包括“新素食植物‘五花肉’”“新素食植物‘醬牛肉’”“新素食低脂植物‘牛肉’”等多種風味,客戶可以在網上輕松選購。團隊成員們表示:“能夠為解決國家食品安全問題盡一份力,我們感到無比榮幸。但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我們會堅持創新,不斷優化產品,也希望更多人加入進來,攜手為維護國家食品安全貢獻力量?!?/span>

在北工商,像劉書琦團隊這樣的實踐團隊還有很多。他們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學校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形成了“觀察社會、發現問題、探索創新、應用轉化、服務民生”的實踐育人模式,讓青年學子的科創成果真正落地生根,服務社會。

北工商的大思政實踐育人之路,是一條充滿希望與活力的道路。在這里,青年學子們在思想淬煉中堅定信仰,在專業賦能中增長才干,在成果轉化中實現價值。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大思政實踐育人領域,引導更多青年學子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書寫更加絢麗的青春答卷,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專業深耕鄉土,實踐育就棟梁

在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培育時代新人的關鍵領域?!白哌M平谷農業中關村服務首都鄉村振興”首都高?!扒税俅濉笔钇谏鐣嵺`活動,正是在鄉村振興這一主題的引領下,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為青年學子搭建起深入鄉村、踐行知行合一理念的廣闊平臺,促使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專業知識,厚植家國情懷,勇擔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我與學生團隊借此契機走進大華山鎮,依托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釀酒工程專業特色,投身于當地桃酒產業的升級實踐,開啟了思政與專業教育協同共進的難忘旅程。

2024年7月,“走進平谷農業中關村,服務首都鄉村振興”首都高校“千人百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盛大開啟,活動為期一個月,吸引了來自67所高校的1034名大學生踴躍參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組建了“裕釀新途、同心共建——科技賦能助力鄉村產業融合”實踐團。

實踐團一行8人,走進平谷區大華山鎮小峪子村。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專業知識,以大華山鎮特色農產品——大桃為著力點,通過深入桃鄉實地考察、親身參與村耕農作、精心釀造大桃果酒等形式,深入開展聯學共建活動。全體成員實地感受小峪子村鄉村振興的蓬勃脈動,憑借專業知識和科技力量為大桃產業鏈發展增添動力,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為大華山鎮高質量發展和小峪子村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專業領航,精準對接鄉村需求

大華山鎮素有“桃鄉”的美譽,每至桃子成熟季節,漫山遍野的桃園碩果累累,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香甜氣息。然而,當地酒廠卻長期陷入工藝落后、產品單一的困境,發展步伐嚴重受阻,難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目標。

抵達大華山鎮后,團隊學生迅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在食品與健康學院黨委書記鄭喜嬌和副書記熊慧的統籌協調下,學院整合校內外資源,從設備到技術,為實踐提供全方位保障。在學院黨委的引領下,骨干教師與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與推動鄉村振興的使命感,組成技術攻堅小組。在思政教育的賦能下,他們深知自己的工作不僅是技術探索,更是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的關鍵一步。

師生們將課堂理論轉化為田間實踐:在桃園,他們檢測土壤肥力與酸堿度,觀察桃子生長周期;針對不同品種桃果,細致分析糖分、酸度與香氣成分;走進釀酒車間,他們精確檢測酒液微生物指標與風味物質,從原料到工藝,每個細節都被反復斟酌?!疤揖频乃崽鸲炔?.1個百分點,就可能影響最后的銷路?!睂W生們認真地說。在那些與大桃、酒壇相伴的時光里,學生們把土壤檢測報告寫在桃園的田埂上,將風味分析圖譜繪進釀酒車間的蒸汽里。看著他們把書本知識轉化為精準把控發酵溫度、微生物指標的實踐操作,不禁讓人感慨:當孩子們為了研發出最科學的桃酒配方而連續奮戰在實驗室時,鄉村振興的責任,已經深深烙印在了他們心里!

師生們經過調研后發現,傳統的釀造工藝是制約桃酒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傳統工藝下,桃酒釀造容易發生果香流失、發酵穩定性差、生產流程標準化缺失等問題,直接影響桃酒品質和生產效率。面對這些問題,依托學院實驗室資源與釀酒工程專業科研成果,在專業教師孟楠的指導下,學生們從篩選菌種、優化發酵參數等環節入手,將課本理論轉化為技術方案。經過無數次嘗試,成功篩選出優質菌種,為桃酒品質提升奠定了基礎。“最初只是為了完成實踐,但在和村民們日夜相處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桃酒不僅是產品,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蓖瑢W們堅信,用專業知識為桃酒產業注入新活力,就是自己助力鄉村振興的最好方式。

在這次首都高校大思政實踐教育活動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需求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助力鄉村產業朝著專業化、現代化的方向穩步邁進。這一過程不僅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更是思政教育在實踐中的生動詮釋,彰顯了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責任與擔當。

協同育人,知識實踐雙向奔赴

整個實踐過程中,學院釀酒工程專業教師全程參與指導,他們聯合大華山鎮、小峪子酒廠將實驗室搬到酒廠車間,使車間成為知識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前沿陣地,成為思政教育的生動課堂。自學院和平谷區大華山鎮簽訂聯建框架協議以來,雙方積極推進院地合作,堅持合作共贏、共謀發展,開啟產學研合作新篇章。

白天,師生與酒廠技術骨干并肩調試發酵設備,監測參數變化,共同解決問題。在攻克桃酒渾濁難題時,學生運用課堂知識提出過濾方案,酒廠師傅結合多年經驗優化流程,最終形成兼具成本效益與品質保障的解決方案。夜晚,大家圍坐復盤,結合實踐分析問題,實現理論與操作的深度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從“課堂聽眾”到“技術骨干”的轉變,積極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展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有的學生運用食品分析技術優化桃酒口感,有的借助包裝工程知識設計防氧化酒瓶,還有的利用市場營銷知識策劃品牌推廣方案。面對發酵失敗的挫折,學生們沒有退縮,而是通過查閱文獻、請教老師,最終找到問題所在。一位團隊學生感慨:“課本知識能解決鄉村難題!”這不僅體現了實踐育人的強大力量,也彰顯了學生的成長與擔當。

在首都高校大思政實踐教育的探索中,通過“高校+企業+地方”的協同育人模式,企業提供技術與設備支持,地方政府搭建實踐平臺、反饋產業需求,高校則負責知識輸出與人才輸送,三方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不斷成長為服務國家戰略、助力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成果賦能,共筑鄉村振興夢

在大華山鎮小峪子村,學生們親眼看到了酒廠設備的落后,親眼看到了桃子滯銷給桃農帶來的無奈,深刻理解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要義。

在桃酒調配關鍵階段,有學生抱怨反復調試太枯燥,想盡快完成任務。技術指導孟老師便帶著他們去看倉庫里滯銷的桃子,告訴學生們桃農一年的心血都在等著他們的技術。后來有個學生主動提出增加三次風味測試,他說自己突然明白,他們調的不僅是酒,更是老鄉們的生計。

在車間實操時,老師們結合當地產業困境講述鄉村振興戰略,把“小桃酒撬動大產業”的案例融入技術講解。當學生們為了優化包裝設計連續一周走訪村里老人調研審美偏好時,孟老師欣慰地說:“看到他們‘完成作業’轉變為‘扛起責任’,這就是家國情懷最生動的實踐?!?/span>

與老桃農的對話,也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一課。老人對新技術的期待和感恩,讓學生感受到工作的價值,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后,團隊成員自發加班,優化方案,只為讓桃酒早日上市,為村民帶來收益。

經過一個暑期的不懈努力,在食品與健康學院師生的全力支持下,大華山鎮小峪子村酒廠完成桃酒工藝升級。新配方使果香留存率提升40%,標準化生產流程降低了損耗、提高了效率。酒廠魏廠長握著師生們的手激動地說:“以前我們釀酒總是‘靠天吃飯’,你們帶來的這套技術和流程,讓我們心里有了底!”酒廠負責人的認可,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此次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專業實踐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才能培養出既有扎實本領又心懷家國的新時代青年。未來,我們將繼續以實踐為橋梁,推動學校專業資源與鄉村需求精準對接,讓更多學生在鄉村振興中書寫青春華章。我們也將持續關注大華山鎮桃產業發展,為其源源不斷提供技術支持與創新方案,助力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桃酒香里的青春實踐:

一群釀酒青年的鄉村振興答卷

2024年的夏天,身為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釀酒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的我,帶領著由食品科學、香精香料等專業同學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開啟了以“科技賦能助力鄉村產業融合”為主題的實踐之旅。出發前,導師說:“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到達大華山鎮時,看著車窗外4.7萬畝桃園,我突然意識到,這場實踐或許正是對這句話的生動注解。

2024年7月的清晨,實踐團的大巴車緩緩駛入平谷區大華山鎮。車窗外,層層疊疊的桃林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綠色的波浪在微風中輕輕蕩漾,空氣中彌漫著成熟桃子散發出的清甜果香,仿佛在熱情地歡迎年輕的探索者。坐在前排的我,手中緊握著一個筆記本,里面記滿了我對大桃果酒釀造的初步設想,每一頁都布滿密密麻麻的字跡和手繪圖表。那時的我沒有想到,自己即將開啟一段將課本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實踐的難忘旅程。

大華山鎮被譽為“中國桃鄉”,4.7萬畝桃園里種植著多達218個品種的桃子。這里的桃子個大味美,遠近聞名。然而,當地桃酒產業發展卻面臨著瓶頸。在鎮政府會議室,我品嘗著當地幾款桃酒后眉頭緊鎖:“現有產品純度不高、口感單一,明明有這么好的原料,卻沒做出叫得響的品牌。”團隊成員韓宜君翻開《食品發酵工程》課本,指著發酵曲線圖神情嚴肅地說:“問題可能出在原料選擇和工藝控制上?!彼脑捯l共鳴,一場關于桃酒產業升級的討論就此展開。

當天下午,團隊成員們便一頭扎進桃園。烈日下,大家背著采樣箱在桃林間穿梭,汗水濕透衣衫。每走到一棵桃樹下,大家都會仔細觀察桃子的品種、顏色、大小,小心翼翼地摘下樣品,記錄每個品種的糖度、酸度、香氣物質含量。“中蟠1號糖度14.2,pH3.8;黃油桃糖度17.5,pH3.2……”杜菁菁的筆記本上很快記滿工整清晰的數據。毛靜雯摘下手套,擦著額頭的汗,看著被桃毛染黃的指尖笑道:“以前在實驗室聞的是試劑味,現在滿身都是桃香,這才是‘沉浸式’實踐?!彼脑捵尨蠹移v盡消,笑聲回蕩在桃園間。

調研結束后,團隊迎來第一個挑戰:缺乏專業釀酒設備。大華山鎮提供的場地是一間閑置老酒廠,斑駁的磚墻上還掛著20世紀的生產標語,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角落里僅有8個玻璃壇子和一臺榨汁機,設備簡陋陳舊?!斑@條件比我想象的還要艱苦?!辈炭『娇粗喡沫h境,不禁嘆了口氣。但困難嚇不倒年輕人。沒有恒溫發酵箱,我們就用空調細心調節房間溫度,精心呵護每一個壇子;沒有精密檢測儀器,我們就每天手動測量糖度、pH值,用嗅覺和味覺記錄風味變化。我翻出手機里的《果酒釀造技術》網課視頻,帶著大家一步步調試:“粉碎度要控制在60目左右,這樣既能釋放糖分,又不會讓果肉過于黏稠影響發酵?!睂嵺`之余,團隊主動參與“村耕”活動。在村民李大叔的桃園里,我們學會了挑選成熟度適中的桃子:“要選八成熟的,果皮微微泛紅,果柄處略帶青色?!崩畲笫逡贿吺痉?,一邊耐心地講解,手中的桃子仿佛是一件藝術品。“你們搞科研的懂理論,但種地的經驗也不能少?!崩畲笫宓脑挊銓嵍羁?,讓大家深受啟發。

這些田間地頭的經驗,后來成為實驗設計的重要依據。團隊成員王朝陽在筆記中寫道:“村民說黃油桃‘掛樹期短,必須及時采摘’,這提醒我們在原料處理環節要提高效率,避免果實霉變影響酒質?!睆堒鐒t跟著村婦學會了傳統釀桃酒的土方法,“她們習慣加冰糖促進發酵,但這樣會掩蓋桃子本身的風味,我們可以在現代工藝中優化這一步?!泵恳淮螌W習和交流,都讓我們對桃酒釀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實驗正式開始后,團隊每天重復著“粉碎—滅菌—接種—發酵”的流程。8個玻璃壇子成了“主戰場”,每個壇子對應不同品種、不同粉碎度的桃子。每天凌晨我都會借著手機電筒的光,查看發酵情況,記錄每個壇子的氣泡產生速度、液體顏色變化。

“第七號壇子(黃油桃,粉碎度80目)發酵第3天,糖度降至8.5g/100ml,酒精度3.2%vol,香氣濃郁度★★★★?!边@樣的記錄,團隊堅持了30天。期間也遭遇過失敗,第4號壇子(毛蟠桃,粉碎度40目)因滅菌不徹底滋生雜菌,整壇酒發酸發苦?!翱蒲芯褪窃谑≈姓曳较?。”大家相互勉勵著繼續前行。

經過上百次實驗,黃油桃脫穎而出。其高糖度(初始糖度17.5g/100ml)和快速轉化效率(發酵7天酒精度可達12%vol)令人驚喜,高粉碎度(80目)的黃油桃果漿發酵后,釋放出獨特的酯類香氣,經氣相色譜檢測,其香氣物質種類比普通品種多32%,這一發現讓團隊興奮不已。

為優化口感,團隊開展多輪品鑒會。第一次品鑒會邀請了鎮里的釀酒老師傅、超市售貨員和游客。“這酒太烈了,不像果酒?!币晃挥慰偷脑u價指出問題,黃油桃雖香氣濃郁,但15%vol的高酒精度讓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

于是,團隊開始調整工藝:降低酵母接種量,縮短發酵時間,嘗試15℃恒溫慢發酵15天。經過5次調整,一款酒精度8%vol、糖度12g/100ml的半甜型桃酒誕生。在第二次品鑒會上,一位大媽嘗過后稱贊:“這味兒正,跟新鮮桃子似的,還帶點酒香?!边@句認可,讓所有努力都有了意義。

在緊張的實驗間隙,團隊會圍坐在桃樹下開“戰地會議”。我常翻開手機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視頻:“青年要自找苦吃,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边@句話成了團隊的精神支柱。

一天深夜暴雨突至,大家冒雨趕到“實驗室”,渾身濕透卻只為守護實驗樣品??粗0l酵的酵母,韓宜君笑著說:“這才是‘自找苦吃’的正確打開方式?!?/span>

這些經歷讓團隊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的理解。杜菁菁在實踐日記中寫道:“以前覺得釀酒只是一門技術,現在才明白,它關乎農民的收入、鄉村的產業。我們多優化一個參數,可能就會讓桃農多一份收益。”字里行間,飽含著責任與擔當。

8月中旬,團隊迎來第一次“實戰檢驗”——參與大華山鎮的鄉村振興成果匯報。面對評委和鏡頭,我緊張得聲音發抖,手心出汗?!皠e慌,就當是給大家介紹咱們的實驗成果?!泵o雯的鼓勵讓我鎮定下來。

調整呼吸后,我拿起酒杯介紹:“這款桃酒呈琥珀色,清澈透亮。湊近聞,有濃郁的黃油桃果香,還帶著一絲蜂蜜的香甜。入口先是桃子的清甜,后味有淡淡的酒香,特別適合夏天冰鎮后飲用……”隨著講解,會議室內討論熱烈,“多少錢一瓶?”“給我來兩箱!”兩家民宿老板更當場提出定制小瓶裝桃酒作為客房贈品的合作意向,讓團隊看到了桃酒產業的前景。

實踐成果引起了平谷區政府的關注。8月下旬,大華山鎮與北京工商大學舉行簽約儀式,共建“大桃果品深加工科研實踐基地”。鎮黨委書記表示:“你們的實驗數據為我們打開了新思路,接下來咱們要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根據協議,學校將提供技術支持,優化桃酒釀造工藝并開發衍生產品;鎮里負責提供生產場地和政策扶持,推動建立標準化生產線。我作為學生代表發言:“我們很幸運能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span>

實踐結束前,團隊收到一份特殊禮物:鎮里孩子們用彩筆畫的“桃酒釀造圖”,上面畫著桃園、酒廠、酒瓶,還有團隊成員,旁邊寫著“謝謝哥哥姐姐讓桃子變成美酒”??粗@份充滿童真與感激的禮物,大伙兒都紅了眼眶:“原來我們做的事情,真的能給這里帶來改變?!?/span>

離開大華山鎮那天,桃林果實累累,壓彎枝頭?;赝麃頃r路,當初的普通果園,如今已在幾個玻璃壇子里醞釀著鄉村產業的新希望。這些用我們的青春和汗水播下的種子,正在茁壯成長。

正如我在實踐總結中所寫:“我們釀造的不僅是桃酒,更是一份對鄉土的熱愛,一種用科技賦能鄉村的信念。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每個青年都可以成為一粒種子,把知識的養分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最絢爛的花朵。”合上實踐日記,扉頁的文字依然醒目:“我們釀的不只是桃酒,更是用科技反哺鄉土的信念?!边@份桃酒香里的答卷,才剛剛開始書寫。

實踐出真知:

以桃酒釀造助力鄉村振興

2024年7月,我隨學校團隊前往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參與了平谷區“千人百村”暑期社會實踐。此次實踐不僅是對鄉村風貌的實地考察,更是“大思政課”的重要實踐環節。“大思政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在這堂“課”上,將走出校園、深入基層,直面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我們此行的初衷,就是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與鄉村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以大華山鎮特色農產品——大桃為切入點,通過深入桃鄉、參與農耕、釀造桃酒等形式開展聯學共建,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初到鄉村,連綿的桃林、錯落的農舍和淳樸的村民映入眼簾,與城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短暫的興奮過后,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該如何用所學知識為這片土地注入活力?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正式開啟了實踐之旅。

大華山鎮是平谷區大桃的發源地和核心主產區,素有“京郊大桃第一鎮”的美譽。全鎮擁有白桃、黃桃、油桃、蟠桃四大系列218個品種,年均產量近1億斤,約占全區整體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大桃種植面積、總產量、品種數量、總收入等方面,均位居北京各鄉鎮首位。如此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產業基礎,讓我們深感這片土地的潛力與魅力,也堅定了我們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助力當地發展的決心。

然而,當我們與王大爺、李嬸等多位當地桃農交流后發現,盡管桃子產量可觀,但傳統銷售渠道有限,價格波動較大,收入不穩定,“賣桃難”成為困擾他們多年的難題。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我們走訪位于大華山鎮的一家酒莊時,那醇厚的酒香給了我們啟發:釀造桃酒,或許能為桃子開辟新銷路、提升產品價值。

于是,我和團隊成員迅速投入到桃酒釀造的研究中。大家結合專業知識,查閱相關文獻并做好記錄,同時向酒莊專家和學校老師請教釀造工藝細節,僅用兩天就制定好了此次釀造桃酒的實驗方案,整個過程順利得如同在校園完成一項常規實驗設計。

當桃農們得知我們釀造桃酒是為了提高大家的收入后,個個喜笑顏開,熱情地為我們提供幫助與支持,甚至主動幫忙購買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原料,并承諾如有需要,可隨時去他們的桃樹地里摘桃子。我們收獲了滿滿的信任感,深感將書本知識付諸實踐、服務鄉村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

為確保實驗成功,我們在釀造前反復確認實驗細節,完善實驗計劃。一切準備就緒后,我們全體出動,鉆進桃林,精心挑選最大、最鮮艷、最漂亮的桃子,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大筐。

回到借用的會議室,我們支起簡易的釀造設備。每個人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從原料處理到發酵、澄清、調配,再到最終的感官品鑒,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溫度、糖度等參數,更每天定時查看發酵情況并做好數據記錄。那段時間,我們滿心滿眼都是桃酒,盡管條件簡陋,但每個人都干勁十足。

終于,桃酒釀成。打開密封容器的瞬間,醇厚的酒香彌漫開來,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家迫不及待地邀請村民們前來品嘗。大家紛紛稱贊的同時,卻傳來一聲質疑。一名老農戶看到我們堆放在角落尚未使用的大桃,嚴肅且不可置信地問道:“你們就是用這種桃做的嗎?”我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呀!”可大爺卻反問:“這桃子根本不愁賣,價格也好得很。地里還有那么多次桃呢,你們為啥不用那些?用好桃釀酒,多可惜啊!”此刻,大伙兒面面相覷,心中滿是疑惑。

大爺的話如同一記重錘,將我們打入谷底,滿心的成就感瞬間被澆滅。隊員們一個個低下了頭,滿心失落與迷茫。短暫的沉默后,我們趕忙向大爺解釋道歉,承諾馬上整改。送走大爺后,我們立刻湊在一起反思,得出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沒有充分了解桃農們種植桃子的實際情況以及桃園里的桃子質量分布,盲目地選用最好的桃子釀造桃酒,嚴重脫離了桃農的實際需求。

冷靜下來后,我們一致決定從頭再來,先去桃林全面了解情況。再次深入田間地頭,仔細查看桃樹的生長狀況和桃子的品相分布,這才發現果真如大爺所說,有不少次品桃散落在果園各處。這些次品桃或是因磕碰有了傷痕,或是因生長時營養不均長得歪斜,有些甚至因受到輕微病蟲害影響有了斑點,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桃子銷售困難。雖然賣相不佳,但依然能用于釀造桃酒,將類似的次品桃進行深加工,使其從低附加值的生鮮產品轉為高附加值的酒類產品,可以為桃農增加一定收入。了解清楚現實情況后,我們趕忙重新調整實驗方案,將目標鎖定在這些次品桃上。

在釀造桃酒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次品桃雖然外觀不佳,但只要合理利用,依然具有巨大潛力。首先,對次品桃進行嚴格篩選,剔除霉變的果實,然后對剩余的桃子進行糖度、酸度和口感的綜合評估。針對糖度較低的桃子,適當添加食品級蔗糖來提升發酵所需的糖分;對于酸度過高的情況,則通過精準的pH調節劑進行中和,確保發酵環境穩定。同時,密切關注發酵過程中的溫度、酵母活性等關鍵指標,定期取樣檢測酒精度和殘糖量,根據數據反饋及時調整釀造工藝。在此過程中,由于北京夏季溫度過高導致發酵進程較原計劃加快,險些造成整體釀造失敗。好在我們發現及時,快速調整了環境溫度,并優化了終止發酵時間,也為后續實驗酵母的使用量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還有后期酒液澄清度不夠的情況,經過多次試驗,采用合適的下膠劑進行澄清處理,最終使酒液變得清澈透亮。

那段日子里,我們的心情每天都像在坐“過山車”,時刻關注著發酵罐里的變化,不斷調整溫度、酵母用量等參數。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批用次品桃釀造的桃酒逐漸走向正軌。待到桃酒釀成的那一刻,我們再次邀請村民們品嘗。當打開密封容器,熟悉的醇厚酒香彌漫開來,那一瞬間,整個房間都仿佛被希望填滿。村民們紛紛端起酒杯,輕輕啜飲,臉上逐漸露出滿意的笑容。沒有了之前的質疑,取而代之的是豎起的大拇指和發自內心的贊譽:“孩子們,這才對嘛!這桃酒,既有桃子的香甜,也有咱們桃農的盼頭?。 ?/span>

那一刻,我們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一種難以言表的成就感再次涌上心頭。這次實踐,讓我們真正明白,只有扎根實際,把書本知識和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創造出價值??粗迕駛冮_心的模樣,看著那些曾經被遺棄的次品桃如今在酒香中重獲新生,我們的心里暖烘烘的。這趟實踐之旅,雖然波折不斷,但最終的成果卻讓我們無比珍惜,也讓我們對未來用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作者:團委

編輯:吳慧中

審核:王遠芳

審定:單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