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日下午,首師大二附中初一初二學生在初二年級組長趙春麗的帶領下走進學院實驗室深入開展科創訓練。我校生態環境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姚志良教授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指導。經過前期實驗室環境與安全以及相關課題基礎知識等方面的認知與學習,首師大二附中的同學們做好了充分準備,根據自己前期選擇的課題方向分別跟隨毋波波、賈璇、丁寧和姜善學等教師開展實驗研究,研究生環境科學與工程黨支部黨員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進行協助指導。

在大氣污染防治的課題方向中,毋波波和研究生為同學們講解了機動車常規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排放定量,包括便攜式測試系統組成、關鍵測試模塊分析原理等,并指導同學們對機動車尾氣進行在線測試分析。同學們對機動車尾氣中各種污染物實時排放數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在現場指導工作的姚志良教授為同學們一一進行了解答,并與同學們一起分析了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水平、尾氣處理裝置對機動車尾氣減排以及大氣環境改善做出的貢獻等。典型大氣環境介質VOCs濃度特征研究小組通過前期的講解,同學們已經熟練掌握了蘇瑪罐采樣的方法,并在實驗室、辦公室、車內、室外等場所進行了VOCs的采樣。同學們對采集的樣品進行了GC-MS測試,定量分析不同環境介質中VOCs的變化,識別出VOCs的主要成分。同學們通過采樣、測量、分析等實踐操作,掌握了典型大氣環境介質中VOCs的濃度水平特征,并進一步討論了環境中VOCs的主要來源和對人體的危害。

在水污染防治的課題方向中,活性炭去除水中有機物小組的同學們在丁寧和研究生的指導下熟練掌握了可見分光光度計測量水中有機物濃度的方法和流程。通過對比粉末活性炭與顆粒活性炭處理前后水的吸光度,同學們直觀和量化地感受到了活性炭去除水中有機物的能力。水樣中溶解氧含量的測定的同學采用碘量法對自來水和礦泉水中的溶解氧進行了測定,從溶液的配制到顯色滴定觀察的每一步,同學們都非常認真地完成,最終觀察到了完美的顯色反應。通過本次動手操作,同學們不僅深入認識到了水體中溶解氧的意義與作用,還將理論與生活中的實際現象進行了緊密的聯系。

在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課題方向中,廚余垃圾變身“植物養樂多”小組經過前期的理論學習,同學們掌握了菌劑復配以及氨基酸液態肥的制備方法和流程。此次實操環節,同學們將預處理過的廚余垃圾進行好氧發酵,期待下次實驗能夠獲得“植物養樂多”。在此過程中,姚志良教授與小組的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此次實驗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進一步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產電菌吃掉廚余垃圾變能源小組在賈璇老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同學們對生物電化學裝置進行了組裝,并利用產電菌的特殊本領,將廚余垃圾轉變為甲烷,實現廚余垃圾化學能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通過本次實驗,同學們切身感受到了特殊微生物產電菌的能力,掌握了電催化與微生物同時降解有機物的原理,并對有機廢棄物能源化潛力有了進一步認識。

在環境與食品安全的課題方向中,復合抗菌膜的制備小組得益于前期對膜制備方法較為充分的理論學習,同學們順利地制備出了一系列抗菌膜,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學們都非常積極地展示自己制備的抗菌膜,并且積極與老師分享在實驗過程中的新發現。通過本次實驗,同學們進一步認識了抗菌膜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中的作用。環境友好型食品保鮮膜的制備小組的同學在姜善學老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使用PLA和PBAT制備出了食品保鮮膜,并通過觸摸等方法比較了不同膜材料制成的膜的柔韌性的差別。這些實踐操作不僅激發了同學們對科技創新的興趣,還引發了同學們對實際生活中塑料污染問題的思考。
通過本次科創訓練,同學們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通過實驗更生動形象地學習了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科技創新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達到了預期的訓練目標。研究生黨支部堅持將黨建特色與專業優勢融合并舉,立足科研實踐與服務產出,切實推助“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