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公共事務處黨總支書記張曉磊在學校良鄉主校區以“傳承紅色基因 踐行三全育人,開展環境思政 護航新人培養”為主題,面向公共事務處黨員講黨課。

張曉磊首先為大家參觀校史館進行講解,講解了學校與生俱來具備的紅色基因,學校前身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干部學校是落實在中國革命轉折關頭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面臨由農村向城市轉變”精神而建立的,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于1949年12月批準設立,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批準創辦的第一所商科學校。學校是落實會議號召“全黨同志必須用全力學習工業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學習和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而培養商業人才的具體措施。學校的成立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獲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注和重視,1950年2月學校正式開學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都曾多次接見學校師生。張曉磊還向大家講述了校史中的紅色人物陳云、姚依林、程子華、孟用潛、王磊等前輩的紅色事跡和與學校故事。

黨課上,張曉磊說:紅色基因是北京工商大學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北京工商大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之際,成長于國家和民族奮進之中,發展于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他從組成北工商的三所學校講起,介紹三所學校作為行業院校的光輝歷史,通過他的講解把學校建校70年以來“立學為民”、“學而為國”的歷史脈絡完整呈現。學校的發展歷程,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北京商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相距在原前身的基礎上成立于1958年中國高校建設高峰期,又相距的1969年、70年停辦和外遷;又在1978年、1979年相距復辦和重建;在1999年北京商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合并,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院并入組建北京工商大學,加上2004年成立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完整的展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北京工商大學70年來扎根中國大地,秉承“求真 立德勤奮 創新”的校訓,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學校各項事業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15萬余名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對學校歷史的介紹、照片的展示,讓公共事務處的黨員們對北工商具備的紅色基因和精神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入的了解。
張曉磊還通過精煉的語言和珍貴的歷史照片,全面地講述了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黨的一大到十九大走過的發展歷程,展現了黨從艱難探索到開拓創新的奮斗歷程,闡明開展黨史教育主題黨課,是推動黨員干部永遠跟黨走,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重要舉措。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要歷史機遇期,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中央關于教育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

張曉磊指出,公共事務處要踐行三全育人、開展環境思政、護航新人培養。公共事務處肩負著為學校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保駕護航的使命,公共事務處黨員干部也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所有員工要繼續強化理論學習,不斷提升政治素養,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學習向深里走、向實里走、向心里走,切實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上下功夫、見成效;要堅決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加強隊伍建設,加速后勤改革,踐行三全育人、開展環境思政教育、護航學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校史館里講黨課,對于公共事務處職工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傳承好校史中的“紅色基因”更具意義。本次黨課得到了黨員們的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踐行“三全育人”,努力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展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好校園“環境思政”作用。此外,公共事務處要落實好“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盡快建立起快遞物流中心,規范校園快遞秩序,努力服務好師生。全體黨員表示要以北工商的紅色歷史為榮耀為動力,以優秀的紅色前輩為榜樣,傳承好紅色基因,在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加強作風建設,為創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保駕護航,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