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對我校校長孫寶國院士對于兩會“人造肉”的提案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作為2019年食品熱詞之一,“人造肉”近期也在不斷升溫,有些“人造肉”食品已被端上了消費者的餐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也帶來一份關于“人造肉”的提案,呼吁應加快細胞培養肉發展戰略部署。
所謂“人造肉”,是非自然生產、有類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詞,主要可以分為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養肉。對于植物蛋白肉,人們并不陌生,但對于細胞培養肉還處于試水階段。據孫寶國介紹,目前細胞培養肉已成為國際肉類食品研究的熱點,得到美國、歐盟、日本、以色列等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高度重視,被認為是一種最有可能解決未來肉品供應問題的新型肉類生產方式,主要通過動物肌肉干細胞的體外大規模、低成本組織培養實現。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對食品營養風味的需求更具多樣性,不僅要開發與歐美國家相似的技術,還需要大量的自主創新。”孫寶國認為,進行細胞培養肉相關的研究對打破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保障我國未來肉品供應、占領人造肉生產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此,他建議,加大細胞培養肉的研發投入,針對細胞培養肉研發的關鍵技術難題,包括種子細胞的高效獲取、細胞大規模快速增殖、細胞的誘導分化、細胞培養肉的加工、產品的風味、質構、營養以及生產設備等,鼓勵開展科學創新研究,推進細胞培養肉的研發進程。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細胞培養肉產業的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可借鑒美國的監管職責分工體系,加強對種子細胞供體動物的安全性和細胞培養肉生產全過程的監管,對細胞培養肉的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對細胞培養肉生產中沒有安全使用歷史的組分、新的生產工藝進行系統的安全評估,在產品安全性和營養成分評價方面形成一整套獨立的標準體系和客觀的監管體系,促進細胞培養肉產業的良性發展。
此外,孫寶國強調,還應開展公眾科普,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細胞培養肉,對細胞培養肉的標簽標識進行科學調研和論證,制定出既能夠客觀描述細胞培肉本質,又能夠與傳統肉品有明顯地區分,同時又有良好公眾接受度的標簽標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