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召開,我校校長孫寶國院士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會。會議期間,孫寶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求真務實精神,認真履行職責,圍繞高等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大健康產業發展等話題和全國政協委員一起共商國是,建言獻策,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中國企業報微信平臺刊發《兩會| 孫寶國:提高國內食品安全水平需雙管齊下》文章轉載如下:
孫寶國:提高國內食品安全水平需雙管齊下,首先要通過有效監管、健全法律法規、提升科學技術,以及生產者自律,來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外,也要對食品企業宣傳進行有效監管,以此來消除消費者的心理恐慌,并通過相應知識的科普,使得人民群眾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認識,提升安全感和滿意度。
民以食為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再次提及健康中國戰略,強調要讓問題產品無處藏身、不法制售者難逃法網,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提高國內食品安全水平需雙管齊下,首先要通過有效監管、健全法律法規、提升科學技術,以及生產者自律,來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外,也要對食品企業宣傳進行有效監管,以此來消除消費者的心理恐慌,并通過相應知識的科普,使得人民群眾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認識,提升安全感和滿意度。
食品應“健康、美味、方便、實惠”
兩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我的專業是做食品香料香精,即食品添加劑,現在所有的食品里面都有食品添加劑,所以我是為食品產業服務的。早在十年以前,中國的食品產業就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食品產業。2017年,中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總產值達到12萬億左右,與食品產業相關的餐飲業總體規模也突破4萬億,以上兩者合計16萬億,在我們整體82萬億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孫寶國表示,中國食品產業從供給量來講是很充足的,品種也很充分。但是要看到,當前中國食品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人民群眾對食品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從我國來講東西南北對食品的口味也不一樣,同樣,老年人、年輕人對食品的要求也不一樣。而且,現在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
習近平總書記也講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對此,孫寶國直言,吃在健康里面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一句話講“病從口入”,意思就是吃了不好的食品、不均衡的食品。現在來講,人民群眾就是希望能夠吃到更好的更能滿足方方面面健康的食品,例如能夠滿足嬰幼兒、青少年、孕婦、三高人群、老年人、手術后人群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這也對我國食品產業提供了發展和創新的機遇。總體而言,中國食品產業發展的前景非常廣闊。食品產業發展從未來的角度來考慮,可以用八個字來描述:“健康、美味、方便、實惠”。因為提及健康,有人就會問那安全呢,其實安全是健康的最基本的需要;享受美味是人的本性;人們都希望能夠吃的方便,對方便也是方方面面的;食品是我們日常的消費品,一天三頓飯是每個人都會吃的,所以不應該成為奢侈品,而是應該對普通民眾來說是實惠的。
食品安全問題需從源頭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食品安全問題。這個問題李克強總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在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孫寶國坦言。
孫寶國認為,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永遠都會存在,盡管我們政府對食品安全風險是零容忍,但是客觀上講是做不到的,因為食品安全現在和未來都是做不到零風險的。這方面我們做不到,國際上發達國家也做不到。但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和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會不一樣,即未來人為的違規、違法而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會越來越少。因為一些自然的因素、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將長期存在,例如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或者說因為環境污染而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這種問題一旦產生,要消除就需要有一個過程,因為一旦環境污染了,其影響是全方面的。例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要全面治理好消除就需要下大力氣。以上就是我所說的“源頭的污染”。這種源頭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不亞于加工過程所產生的問題。我們以前講安全的食品是加工出來的,意思是問題是出在加工過程,其實更重要的過程是原料生產的過程。
“回溯過去,國內很多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因為源頭出了問題而造成的。”孫寶國指出,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在原料乳當中出現了問題,盡管這是人為加的,但是也是在源頭出了問題。還有多年前的上海微生物污染事件,也是原料出了問題。包括現在,很多地方土壤重金屬超標,有些是因為位置特殊土壤本體就超標,有些是因為工礦業污染、水體污染,這些土壤要修復時間就很長成本也很高。
孫寶國表示,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對種植品種進行選育,例如選不吸收該重金屬的,還可以在加工過程中解決該問題,但是也面臨相應法律瓶頸的問題。因此,此次我參加兩會所提的建議之一,就是突破該法律瓶頸或者給予相關合理司法解釋,即國家對于技術上具備了能夠在加工過程中將糧食當中的重金屬除去的企業,可以在國家的有效監管之下,合法合規地生產相關食品。
“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
“此外,中國的食品安全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老百姓不放心、心里不踏實,造成很多人去國外買嬰幼兒奶粉,或者是代購,再貴也要買。雖然國內食品產業目前是持續穩定向好發展,但是現在老百姓的信心并沒有恢復。”孫寶國強調。
孫寶國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是三聚氰胺陰影還沒有消除,此外,這幾年輿論不恰當的傳播,也造成大家心理的恐慌。我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對國內消費者心理上造成的傷害不亞于身體上的傷害。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食品添加劑,現在很多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還是有誤解,認為其是帶來食品安全的罪魁禍首,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有一個原因就是,一些食品企業在產品包裝上很醒目地標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劑等,或是在電視等廣告中強調。這就加劇了老百姓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和恐慌,給消費者帶來影響就是,感覺加了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就不好,不加的就好。但是經我調研和統計數據,其實很多上述這些企業的食品也是加了食品添加劑。
孫寶國向記者舉例說明,例如很多消費者對防腐劑很恐慌,但是大家喝啤酒、可樂、雪碧時,并不知道當中的二氧化碳就是防腐劑;很多人愛喝干紅,但是干紅里面也有少量防腐劑,叫二氧化硫;有的人愛嚼口香糖,如木糖醇口香糖,其中的木糖醇就是甜味劑,薄荷味口香糖,其中能產生薄荷味的就是食品香料;現在很多人家不做饅頭了,喜歡買個面包機烤面包,而烤面包用的泡打粉就是復合膨松劑;我們所說的鹵水點豆腐,鹵水就是食品凝固劑。
孫寶國說道,以上都是食品添加劑,實際上我們食用的很多食品包括油鹽醬醋中很多都有食品添加劑。但是這些事實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作為一個這方面的專業工作者,所以我的另一個兩會建議就是禁止商家在包裝上標注“不添加、無添加”等廣告。而且,我們在這方面也要加強科普宣傳,讓大家心里能夠明白能夠踏實。此前我牽頭編了一本《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這本書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截至目前已經印了13次了,銷售非常好,讀者的反映也很好;而且我也以五言詩的形式,寫了一個動態PPT形式的“離不開的食品添加劑”,大家用手機一掃一看對相關知識就很清楚了,心里也會很踏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