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商大學的校園深處,藏著一片孕育創新與夢想的沃土——創新書院。這是學校秉承“工商一體化”育人理念,打造的“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作為學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創新書院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兩個本科專業,匯聚全校“掐尖”生源,實施“科研項目制”與“雙導師制”的融合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思維、跨界融合能力及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劉桐宇和任書瑤便是創新書院首屆本科生成員。
讓我們跟隨官微,一起走進她們的書院生活。
緣定北工商,多重心動,堅定選擇

劉桐宇與北工商的聯結,早有伏筆——家中姐姐曾在此求學,讓她從小對這所高校懷有一份親切感。而真正促成她“鎖定”這里的,是高考后理性權衡下的多重心動:商科、經管領域的深厚積淀,地處北京核心區帶來的豐富資源,更關鍵的是,創新書院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實踐導向的獨特培養模式。課程可跨學科自由組合、產學研平臺提前接入真實項目、開放實踐機制助力奇思妙想落地……這一切,對她而言不是宣傳語,而是看得見的成長路徑。

任書瑤的選擇,則源于對技術落地價值的深思。“我排除了財經類熱門方向,更傾向實踐性強、應用面廣的工科。”中學接觸編程點燃了她對AI的興趣,而創新書院公布的高達50%的推免比例、雙導師制以及企業研學交流機制,讓她看到了一個能早早站上起跑線的平臺。雖然專業起點不同,但她們都被同一個內核吸引:這里不只傳授知識,更構建通往未來的橋梁。
直面挑戰,在競爭中穩扎穩打

踏入書院的第一天,兩人都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與動力。匯聚頂尖學子的環境,催生了一種集體向上的勢能。“書院是全校分數‘掐尖’的存在,”劉桐宇坦言自己的高考分數在書院里不算拔尖,但她迅速調整心態:“大學是新的起點,只要肯努力,就不會落后。”
她的應對策略很實在:課堂坐前排、認真記筆記;課后和室友組團刷題,尤其攻克讓她一度頭疼的高數。“我們互相講題,誰懂誰講,效率特別高。”這種“抱團學習”的氛圍,成了她快速適應的關鍵。
任書瑤則用課前預習、課堂專注、課后復盤的系統方法穩住陣腳。遇到《高等代數》與《數學分析》的難題,她會第一時間請教老師或同學。“書院鼓勵提問,有暢通的答疑渠道,這為我的學習減少了很多阻礙。”
她們發現,這里的競爭從不排斥合作。劉桐宇感慨:“大家不是藏著掖著,而是愿意一起走得更遠。”有人主動分享競賽信息,有人發起學習小組,朋友圈里常能看到同學分享的自學筆記。這種個體優秀與群體共進相輔相成的文化,正是書院精心培育的軟實力。
多維探索,學業與生活皆出彩

在劉桐宇的世界里,大學生活不止有學習更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BTBU的社團堪稱“百團齊放”:學術類、文藝類、體育類等類目齊全,從辯論社、話劇社到籃球社、排球社,覆蓋興趣方方面面,總能找到專屬熱愛。入學不久,她就憑借對新事物的熱情,成功加入了青志協和科創中心兩個組織——前者參與志愿服務、有利于提升社會責任感;后者則貼合專業需求,和學習相輔相成。雖然還沒開始參與活動,但已經能感受到她對多姿多彩社團活動的向往。

生活里的她,更是鮮活又真實。而她的鮮活從不是無根之草——不是生活賦予給她自己的態度,而是北工商這片土壤,以豐富的社團、多元的課程、開放的平臺為養分,讓她在熱愛里扎根、在實踐中成長,最終綻放出這般鮮活生動的模樣。
第一次住宿的她,很快和兩位北京、三位四川室友打成一片,還跟著室友點亮了化妝技能;課余時間也會玩游戲放松。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小確幸,正是北工商自由的大學生活最動人的地方。
最讓她覺得有趣的,是在校園里認識不同的人。每次和同學交流自己之前不太了解的新領域,“書院在做很多超有趣的活動和任務,以后我們或許能參與分析數據,給同學出專屬成長建議,感覺能真幫到大家!”她都覺得興奮又充實:“在探索和互鑒里提升自己,這才是大學該有的樣子。”

任書瑤的多元愛好,在書院找到了“與專業共生”的土壤。她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音樂、手工、穿搭、繪畫、閱讀、寫作、書法……“這些愛好讓我在忙碌的學習之外,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空間。”

“愛好的深層動機,或許是一種對抗虛無的方式。”她引用心理學中的“內在的小孩”概念解釋道,“全心投入某件事,能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書院從不說‘愛好影響學習’,反而告訴我們‘會生活的人,更能做好技術’。”如今,她摸索出“愛好調節法”——遇到學業瓶頸時,就練會兒書法或聽首歌,“清空大腦后再回去,往往能想出新解法,這也是書院教我的‘平衡之道’。”她還加入了學校的合唱隊,通過音樂結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豐富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未來可期,做一直厲害的自己
據悉,創新書院本科生在完成基礎課程后,即在“工 + 商”雙導師聯合指導下參與科研項目,開展系統性的科研訓練,突破學科壁壘,實現“技術賦能商業、商業驅動技術”的雙向良性循環。

劉桐宇有對未來清晰的期待。她想先“把專業知識學透,努力做出點成績來。”——就像她對“未來自己”的定義:“果斷”地面對未來人生的考驗、用“自信”面對對任何事、不先斷定“我不行”。
“大學是新的開始,我想一步一步走穩,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劉桐宇說。未來在創新書院,她不僅要學好知識,還要多嘗試、多探索,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既充實又精彩。

“爭取保研是大方向,但我更看重持續探索的可能性。”任書瑤說。她相信大學的意義在于試錯與成長,“關鍵是保持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能力”。書院賦予她的,是那份敢于嘗試的自信——無論是選課的自由、跨界項目的支持,還是雙導師的精準指導,都讓她確信:無論未來走向何方,書院賦予的視野和能力都將是最堅實的后盾。
在北工商這片沃土上,還有更多像劉桐宇和任書瑤一樣的年輕人正扎根、生長,在學校“工商一體化”理念的引領下,成為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活成自己理想中那個“一直自信”的模樣,奔赴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