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人物

首頁» 新聞資訊» 北工商人物

如何提前鎖定未來競爭力?數字書院TA們,給出答案!

當專業壁壘被不斷打破,當自主學習成為常態,北京工商大學數字書院應運而生。這個以“融合”與“創新”為基因的育人平臺,面向全校選拔優秀學子,致力于培養既懂技術、又通商業,能夠整合數據、業務與戰略的復合型人才。

他們有的有的堅持跨界探索、突破學科壁壘,有的在豐富的校園生活中追尋知行合一,還有的正遠見穩步規劃著自己的未來……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數字書院李卓馨、姚雨奇、丁楚喬、施雨琪的故事。

雙向奔赴,復合型人才的成長選擇

李卓馨的母親是一名財務會計,長期的耳濡目染,讓她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毅然投身商科。母親習慣和她討論經濟新聞與市場變化。母親在工作中對業務細致精湛、恪守準則的執著追求,為李卓馨搭建了對商科世界清晰而深刻的認知。數字書院所倡導的“工商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與國家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相契合的培養模式,深深吸引并觸動了她,讓她做出了如今的選擇。

初遇數字書院,姚雨奇便與金融科技專業結下不解之緣。金融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手段,與高速發展的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模式相融合,形成的復合型學科模式深深吸引著他,讓他看到了助力國家經濟發展的可能。數字書院的教育機制更讓姚雨奇驚喜:“它打破傳統填鴨式教育的桎梏,鼓勵我們自主探索問題,不再局限于所謂的標準答案”,這種“溯源追本”的學習理念,徹底改變了姚雨奇對自己專業的認知。對姚雨奇而言,書院最大的助力在于思維模式的重塑——作為文科生,姚雨奇在數字書院這個廣闊的平臺得到了在商科學習中錘煉數字思維與理性思維的機會,而這也為他的夢想埋下了堅實的種子。

施雨琪在數字書院已經學習了兩年,她通過企業參訪等活動,逐步認識到數字經濟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參觀科大訊飛后,她深刻體會到“技術+業務”雙核能力的重要性,這也成為她堅定選擇數字書院、走向“金融+技術”復合發展道路的重要契機。在提及她對未來有何期待時,她動情地說到:“我希望未來能在大數據會計這個行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投身于我所熱愛的崗位,努力掌握Python數據分析、建模等核心技能,成為能打通金融與前沿技術應用的實用型人才。”

數字書院見面會上,許曉芳副院長闡釋的核心培養資源,讓丁楚喬看清“理工+商科”的長期成長路徑——50%保研率為自己的深造路線預留了一個快捷通道,雙學位的設計以及數字書院契合數字經濟復合型人才需求,再加之頂級師資提供前沿指導,并配以小班教學保障同學們的個性化成長,這些均讓丁楚喬十分心動。“我認為我自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工科,特別是計算機的基礎,再加上我文科里語文和英語的優勢又比較強,我相信我有能力將二者結合起來。”丁楚喬自信地說到。這份計算機與文理學科交叉學習的寶貴經驗,讓他加深了對自己思維優勢的認識。他并不局限于眼前專業選擇,而是從未來行業趨勢出發,敏銳發現書院“拔尖創新”目標與自身復合優勢高度適配。這份“遠視”眼光,讓他果斷錨定“金融+技術”跨界賽道,在沃土中種下成長夢想,為后續探索劃定清晰方向。

跨界交叉,從“知”到“能”的成長蛻變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數字書院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金融科技、大數據會計等前沿課程打破專業壁壘,依托導師制、企業參訪、科創競賽等多元平臺,書院引導學生完成從"知識接收者"到"問題定義者"的轉變。在這里,每一位學子都在書寫著獨特的成長故事。

作為大一新生,李卓馨善于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平衡。她既能在書法中沉淀心緒,也樂于端起相機捕捉校園生活的鮮活瞬間。她不僅注重內在修養,更積極拓展學習邊界。她對書院資源高度敏感,曾主動前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參加全英文講座,盡管不能完全聽懂,卻從中捕捉到專業方向的靈感和頂尖學府的學術氛圍。她清晰地規劃著大學路徑——通過團委組織鍛煉能力,借助書院講座拓展視野,逐步實現從課堂學習到社會實踐的跨越。

姚雨奇從文科背景轉向數字技術領域,他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思維轉型。他將“抽象、執著、率性”的性格特質轉化為跨界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專業課程中,他既鉆研技術邏輯,更注重探尋知識背后的人文溫度。在創新創業課程中,他主動思考產品需求與市場競爭,踐行“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學習理念。在團隊協作中,他展現出獨特的融合能力:既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又能堅定表達個人觀點,形成了理性與個性并存的特質。

丁楚喬以專注的態度搭建起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通道。在Python數據分析課程中,他敏銳察覺教學進度與理解節奏的偏差,主動組織同學梳理難點,推動教學優化。他不僅逐章吃透知識點,還將應用場景、易錯點整理成系統筆記。這種專注在"夜覽京華"實踐項目中得到深化:作為南鑼鼓巷老字號店鋪的深度訪談員,他聚焦數字化轉型,從現金流管理、數字化營銷等維度深入分析,將金融理論轉化為"成本核算模型""客戶群體畫像"等實用工具,展現出卓越的知識轉化能力。

施雨琪在書院平臺上完成了從知識接收者到研究參與者的蛻變。通過參與導師科研組會,她系統掌握了拆解學術論文的方法,學會從研究背景、核心問題到現實意義理解論文價值。她說:"在導師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讀懂前沿論文,逐漸理解學術研究如何回應現實問題。"這一轉變讓她堅定了在數字金融領域深耕的決心。同時,她通過志愿服務與社會調研,關注老年人金融需求與小企業管理痛點,在實踐中探尋專業知識與社會價值的連接點,展現出學者情懷與實踐精神的完美結合。

扎根發芽,茁壯成長。這些學子的成長軌跡,生動詮釋了數字書院"融合·賦能·成長"的育人理念。在多元肥沃的土壤中,他們以不同方式扎根發芽:或在動靜平衡中拓展邊界,在跨界融合中突破自我,或以專注精神構筑能力,在學術探索中連接理論與實踐。正是這樣的多元成長路徑,讓他們逐步成長為兼具專業深度與時代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在數字時代的大潮中揚帆遠航。

平衡節奏,走好充實穩健的成長之路

四位學子,角色不同,性格迥異,但都在學業,愛好與個人成長中實現了平衡。他們善用時間管理,合理規劃任務;發展愛好,調節壓力;在人際關系中注重傾聽,在多元角色中找到了共生節奏。

李卓馨將愛好融入生活,通過攝影與書法平衡外向探索與沉靜內心,是一名將在面對瑣碎的雜事時,這些愛好能幫助她快速進入專注狀態,反哺學習專注力。她在數字書院的學習生活中,主動規劃利用書院資源,如選擇性地參加講座、積極與專業老師溝通合作,兼顧學業提升與綜合能力成長。在時間管理上,李卓馨推薦了“任務排序法”,優先利用大塊時間完成重要任務,同時抓緊碎片時間處理輕量作業。

逐夢路上,學習并非全部,姚雨奇在生活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衡之道。“彈鋼琴與貝斯是我緩解學業壓力的良方,盡管練琴耗時費力,但通過合理規劃時間,我既能沉浸在音樂中暫避疲憊,又能專注投入學習,讓愛好與學業相輔相成。”姚雨奇開心的說到。在人際交往中,姚雨奇習慣以聆聽者與溝通者的身份與人相處,耐心傾聽他人困境并盡力相助。“當想法與他人相悖時,我會先尊重對方觀點,再適時表達自己的見解”,在理解與堅守中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這也為他的成長營造了溫暖的環境。

作為黨建中心主任,施雨琪在學業、工作與興趣之間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衡之道。她依靠“優先級劃分”與“高效時間管理”,提前規劃任務,善用碎片時間,確保每一項職責落到實處。“遇到大型活動或考試周,我會提前與團隊分工協作,既推進工作,也不耽誤學業。”她也將志愿服務視為放松與反思的途徑,在服務中觀察社會需求,反哺專業認知。在人際交往中,她注重傾聽與溝通,尊重多元觀點,在理解中堅守原則,營造出溫暖而高效的成長環境。“平衡不是取舍,而是在不同角色中找到共生的節奏。”

錨定未來,目標明確繪就未來藍圖

四位學子各有清晰的夢想與規劃,在數字浪潮重塑行業與時代的當下,他們奔赴數字書院這片沃土錨定方向——雖緣起各異,卻都在此鄭重埋下專業深耕、理想綻放的種子,讓青春期許在書院的滋養中悄然扎根。


對于個人成長,李卓馨直言,相比掌握某一項具體技能, 她更期待四年后的自己能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她始終提醒自己“要保持持續學習的心態”。在學業與職業規劃上,她選用循序漸進的節奏,優先聚焦階段性核心目標,爭取入黨、保研,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不被單一路徑所束縛。而她理想中的職業生活,早已具象化為一天——“高效工作,快樂生活”。這句簡單的話,是她對未來工作與愛好平衡的核心追求和美好期待。在李卓馨眼中,數字書院是成長最大的“助推器”,并希望書院能提供更多如學長經驗分享、企業參觀等的社會實踐機會,以打破知識與實踐的壁壘,讓課上知識能與實際工作場景真正接軌,為未來職業發展積累更多經驗,為學生的職業發展蓄力。從對自我能力的要求,到對書院資源的期待,再到對生活狀態的向往,李卓馨的未來展望里,既有當代大學生的進取精神,也藏著對生活本真的細膩追求。這份藍圖,或許也能為更多數字書院學子提供關于成長與未來的思考方向。

懷揣著創業的目標,姚雨奇正穩步前行:計劃深入大廠實習,洞察行業最新業態;積極參與“挑戰者杯”“科創杯”,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未來,我渴望成為一名業務數據分析師,憑借專業所學的數據分析方法與數字業務邏輯,參與從數據采集到策略建議的全流程。”姚雨奇激動的說到。為此,姚雨奇持續關注國家政策、經濟形勢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案例,及時調整學習重心。“音樂還沒停,要一直跳舞下去”是他的座右銘,而“抽象、偏執、率性”是他的標簽——這份偏執讓姚雨奇在學習中精益求精,力求把每件事做到極致。“四年后,我希望自己成長為成熟且能獨當一面的人。”姚雨奇自信的說到。“若能向新生分享經驗,我定會告訴他們:多參加講座,走出局限,所見所聞皆會成為成長的養分。”在未來,姚雨奇非常驕傲的說到,他將帶著初入學院的這份熱忱與堅定,在數字書院的助力下,奔赴屬于自己的嶄新征程。

展望未來,施雨琪希望在數字金融領域持續深耕,以扎實的研究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她期待書院能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團隊實踐,構建學長學姐經驗傳承機制,讓融合從理念走向行動。若要對學弟學妹建言,她會強調:主動利用導師制厘清方向,通過企業參訪打開視野,在學生組織中鍛煉協作。她始終相信,成長不是被動等待,而是在每一次選擇中主動塑造自己。施雨琪,始終在探索中定位自我,在融合中拓展邊界。她不屬于任何單一的賽道,卻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清醒而篤定。

丁楚喬以“遠視”規劃未來:學術上力爭發表SCI論文,研究生瞄準中國人民大學等頂尖學府,深耕“金融科技”領域;職業上拓展多元路徑,既可憑學術成果任教,也能依托會計背景進事務所,或考慮公務員崗位,建設銀行實習還為他儲備了金融實務經驗。他期待書院提供更多學術與實踐機會,推動知識對接職場。在數字浪潮中,丁楚喬以“遠視”錨定方向、“專注”夯實基礎、“努力”破解難題,成為數字書院人才培養的縮影,也為學子展現了“理工+商科”跨界培養下復合型人才的成長范本。

在數字書院,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優秀學子正在書寫自己的故事,在“工商一體化”理念引領下,馳騁在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疆場,用行動書寫自己廣闊的未來。